亞太日報 | 跨國公司俄羅斯

APD NEWS

text

亞太日報 指北

俄烏衝突爆發後,很多西方跨國公司紛紛宣佈削減或退出在俄羅斯的業務,試圖與俄羅斯徹底“分手”,但實際情況是,想“分手”是真的,但很難“分”得乾淨,也是真的。

根據耶魯大學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俄烏衝突持續一年多後,只有520家跨國公司實現了與俄羅斯徹底“分手”,但在俄烏衝突發生僅兩個月後,可是有多達1000家公司宣佈要和俄羅斯“分手”。

想“分”卻難“分”,背後一定有緣由。美國商業內幕網就此列出以下三點原因:

1.想要退出俄羅斯市場,需要慢慢來

俄烏衝突發生後,很多跨國公司很快宣佈打算離開俄羅斯市場。雖然麥當勞、星巴克等一些大品牌已經完全退出了俄羅斯,但還有很多公司,出於各種原因,只能選擇循序漸進地慢慢退出。

去年6月,波士頓投資管理諮詢公司Loomis Sayles高級主權分析師哈桑•馬利克(Hassan Malik)在接受美國商業內幕網採訪時表示,“將董事會的決定轉化爲實際行動需要時間。”

一些公司在決定去留時還提到了對當地員工的義務。

“我們在俄羅斯的同事忍受了幾個月的壓力和不確定性,這不是他們自己的錯,”IBM首席執行官阿爾溫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在去年6月份一份聲明中說。

英國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2月13日表示:“我們認爲拋棄我們在俄羅斯的員工是不對的。”聯合利華目前在俄羅斯擁有3000名員工,去年停止了所有產品在俄羅斯的進出口和資本的進出,但繼續在俄羅斯國內供應在俄羅斯製造的產品。

有跨國公司還擔心,他們停掉在俄羅斯的業務後可能發生的事情。聯合利華對此就表示:“很明顯,如果我們放棄在俄羅斯的業務和品牌,它們將被俄羅斯政府佔用,然後由其經營。”出售在俄羅斯的公司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到目前爲止,我們還未能找到一種解決方案,避免俄羅斯政府可能獲得進一步的利益,”聯合利華補充說。

2.俄羅斯爲跨國公司退出該國市場設置障礙

就在各國開始因俄烏衝突對克里姆林宮實施制裁之後,俄羅斯政府針對跨國公司撤離制定的政策,對這些公司非常不利。根據俄羅斯財政部發布的一份文件,希望出售在俄業務的跨國公司,必須將出售所得額的至少10%分給俄羅斯。

馬利克在去年6月告訴商業內幕網說,除了需要將出售業務的錢分給俄羅斯一部分外,跨國公司還需要在離開俄羅斯之前獲得批准,並給予在俄羅斯分公司工作的員工妥善的安置。

因此,想要退出俄羅斯的跨國公司,必須爲其俄羅斯業務尋找買家,這些買家將繼續以不同的品牌運營業務。但由於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買家的數量也有限。

例如,去年5月,麥當勞將其在該國的業務出售給了當地一家持牌人。根據麥當勞當時的一份聲明,根據業務轉讓協議,在交易完成後的兩年內,買方必須繼續僱傭該快餐巨頭在俄羅斯的所有員工,並向他們支付工資。

3.跨國公司在退出過程中面臨經營挑戰

由於很多在俄羅斯經營的外國公司都是跨國公司,關閉在俄羅斯的業務可能會對它們在其他地方的業務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教授索爾·埃斯特林(Saul Estrin)和艾維商學院(Ivey Business School)教授克勞斯·邁耶(Klaus E. Meyer)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說,對大型跨國公司而言,如果一個地方的子公司關閉,那它們的全球業務可能會受到影響。

他們以美國食品和飲料巨頭麥當勞和星巴克爲例寫道:“當子公司只扮演銷售和服務角色時,這種相互依賴性可能會很小。然而,當子公司爲母公司採購其他地方不容易獲得的關鍵原材料或中間產品時,這種相互依賴程度很高,這對母公司來說很危險,因爲想要擺脫對這家子公司的依賴,將會非常困難。”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