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研究

亞太日報

text

作者:傅申

摘要 :唐人李白書法《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紙色醇古,與唐代同時期敦煌寫經材質和墨色對比,幾乎一致。書法用筆拙樸挺拔,筆力遒勁、灑脫,觀察文字的墨跡筆風可以看出,行筆剛健,非唐筆不能書,其爲唐人墨跡無疑,從紙墨時間、詩文、唐筆、書風等等諸多方面考證,應爲李白真跡無疑。也體現了盛唐時期獨有的文化藝術特色,是研究唐代歷史、文學、藝術的重要文物,傳達出李白狂放不羈的純真個性。

關鍵詞 :李白書法《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

微信圖片_20200821134712.png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李白所生活的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國力強盛,影響深遠的王朝。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的成就,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唐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是亞洲經濟文化的中心。隨着經濟日益繁榮,唐代的文化藝術也進入興盛時期,在詩歌、繪畫、書法等方面均達到了一個巔峯狀態,奏響了一曲大時代波瀾壯闊、海納百川的華彩樂章。

唐詩,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具有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李白爲代表的浪漫詩派,以抒發個人情懷爲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漢字書法藝術在唐代得以高度發展並逐步走向普及,許多文人都身兼詩人和書家的雙重身份,這其中就有曾任職翰林院爲詩名所掩蓋的書法大家李白。

李白與同時期的唐代三絕之一的大書法家張旭同稱“飲中八仙”,交往密切,其灑脫的書風對李白的書法藝術風格產生了一定影響。後來李白任職翰林院,翰林院豐富的資源也爲李白提供了更多學習的機會。由於李唐皇室推崇王羲之的行書,身處如此環境裏,李白亦受到影響。唐代的詩人在自己的詩歌裏描繪和品評書法家的作品,而書法家則爲詩人擴大了詩歌的表現領域。

李白曾寫詩《王右軍》,大加讚美王羲之,“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李白與唐代兩位著名的草書代表人物懷素和張旭交情深厚,在零陵遇懷素,作了《草書歌行》。在避難途中遇張旭,作了《猛虎行》。李白在觀賞懷素的草書時,賦詩道:“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這一描述正是展現了書法藝術通過漢字的線條、造型表現出來的形體之美。

談及李白的書法作品,世人比較瞭解的多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上陽臺帖》,雖爭議頗大,也不失爲一件精彩的古代書法作品。但並不瞭解的是散佚海外、漂泊多年的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 80年代有日本藏家曾經去美國找到筆者鑑定字畫,當時帶去了幾幅黑白照片,有蘇軾《木石圖》、李公麟《五馬圖》,相傳這幾件作品二戰時期在日本廣島燒燬了,沒想到還保存世間,當時也很吃驚,藏家說還有一件重要的作品,李白的一張書法,可惜當時沒看到資料。2017年,香港李白詩詞書法研究會的工作人員找到筆者,請求鑑定一件曾由日本收藏家收藏的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筆者經過近三年的深入研究,對該帖的基本情況、流傳經過、藝術價值都有了相對深入的瞭解,特此撰文與讀者分享。

一、《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的基本情況與流傳經過

這幅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縱26.4釐米,橫67釐米,紙本。全帖共50字,包含了《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全詩,落款爲李白,詩曰:“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收藏印若干,該詩被收錄於《全唐詩》第182卷中流傳至今。該帖書寫自然流暢,氣韻生動,用筆拙樸挺拔,筆力遒勁、灑脫,觀察文字的墨跡筆風可以看出,書寫用筆是唐代特有的有心硬筆(雞距筆);而所用紙張爲唐代時期出產於四川紙質,由於傳世經年,整體色澤發黃黑,紙面摺痕看出紙質偏脆、纖維較細,作品整體紙色醇古、書風剛健、氣勢遒邁,流露出濃郁的豪放粗獷之氣。

據日本學界資料顯示,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推測作於唐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由大詩人李白贈送給與其有着密切交往的日本遣唐留學生(傳爲阿倍仲麻呂)並帶往日本收藏,這與李白詩歌選集傳入日本的方式和時間一致。早在717年,日本奈良時代的學者、政治家吉備真備和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等人就來到大唐朝拜、交流。753年,吉備真備第二次入唐,與大唐僧人鑑真一起回日本,攜帶大量唐代物品,其中包括《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吉備真備兩次來到大唐的目的之一,就是廣搜漢籍。李白在他生活的時代享有盛名,其文集家家有之,是遣唐使團蒐集和攜帶回國的對象。

從日本現存的唐代寫本書法帖中,可以一窺當年日本遣唐使團從大唐攜帶回去的大量漢籍,其中有春秋經傳集解卷的殘卷,部分禮記正義卷,東京國立博物館保存的一部分王勃集書帖、唐詩殘片和史記殘卷,被評定爲日本國寶的翰林學士詩集,收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的世說新書卷第六卷等。公元753年11月16日(日本天平勝平五年)鑑真大師與阿倍仲麻呂、遣唐副使吉備真備隨日使團一起回到日本。《唐大和上東征傳》載鑑真第六次東渡攜至日本物品:“所將如來肉舍利三千粒……王右軍真跡行書一帖,小王真跡三帖,天竺、朱和等雜體書五十帖……”“五十帖”之後,記載墨跡損傷數字,許李白此帖亦在其中。

該帖曾長期收藏於福岡縣太宰府市的筑紫觀音寺,該寺爲鑑真東渡後的居所也是另一位遣唐高僧玄昉選擇的長眠之地。後來,觀音寺遭受火災,此帖及各類寶物被檀家拿走保管,江戶時期這些財產又成爲小倉藩(今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小倉北區)藩主細川忠興(1563—1646)的私人收藏。明治維新後,日本實行“廢藩置縣”,舊藩主本人必須移居東京,細川家被迫陸續出售部分藏品,《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幾經輾轉,於上世紀中期被日本古筆收藏家明日香寧範購得,並藏於其在京都的書木文庫中。明日香寧範先生爲了考證《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的真實性和歷史藝術價值,曾於上世紀80年代與中國文博界有關專家進行了多次深入交流。書木文庫還在平成元年(1989年)12月18日,委託京都國立博物館文化財保存修理所、宇佐美松鶴堂株式會社按照日本文化財的標準進行了重新裝裱爲立軸形式,裝裱後該帖爲立軸式,象牙軸。20世紀90年代,日本爆發了二戰以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大收藏家紛紛將藏品進行拋售,《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也被轉手,爲佐藤家族所有。2017年,香港李白詩詞書法研究會從日本藏家手中輾轉獲得該帖,並請求筆者對其鑑定。

二、中日兩國文博專家對《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的研究論證

1986年4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組長的謝稚柳先生,赴日本考察曾見到此帖,給他留下深刻的印像,在其寄給其妻陳佩秋的家書中提到:“驚見李白嘲王歷陽帖,筆力勁健,氣勢遒邁,書風符合唐代法書風格,爲唐人墨跡,許李白真跡謂然,尤足珍也。”

微信圖片_20200821134708.png微信圖片_20200821134704.png

謝稚柳先生家書

1987年11月,明日香寧範攜帶該帖來華,曾求教於時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史樹青先生,史樹青組織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嚴紹璗、孫靜,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主任李致忠等多位專家學者對《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進行了研究和討論。史樹青先生認爲:“此帖墨跡深沉,陳舊自然,筆力遒勁、灑脫,從墨跡筆法可以認定爲唐代人筆跡無疑,具有當時文人自由型的筆鋒特徵。”嚴紹璗通過對書體、用紙的研究,認爲“此捲紙……與敦煌寫經多種相仿,可證爲唐人唐紙書跡……”孫靜先生認爲“通過對該貼中涉及避諱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爲從該貼中可以看到李白詩風之縱恣與處於三教並存、思想較爲自由環境中之唐人,稱該貼爲‘證史之一助也’。”李致忠通過對該帖用紙和字跡的觀察,認爲“該帖用紙的纖維、厚度、光潔度、拉力等,與敦煌遺書中唐人寫經的用紙一致,認定爲唐代麻紙;其字且神全氣古,頗具唐人筆意,似出自唐代文人之手,以其紙、墨、字格觀之,當是唐時遺物無疑,誠屬希世之珍。”

由於長期以來在中國學者的認知中,存世的李白書法作品僅有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上陽臺帖》一件,此次對《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的論證讓參與的學者們感到十分振奮,大家一致認爲該帖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李白墨跡一起,作爲李白研究方面的重要資料,可以確認其重要的文獻價值。

1989年春,時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啓功先生赴日本參加日本著名書法家上條信山書法展,其間明日香寧範邀請其對《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進行鑑定,啓功先生在深入研究後指出:“這件作品書法風格獨特,形神兩全,各個方面都體現唐代特點,時代特徵明顯,必是唐人妙墨,是否爲李白親筆所書,不能否認,尚需進一步研究考證,單就從書法藝術看,不失爲一件極精彩的唐人墨跡。”

微信圖片_20200821134701.png

啓功先生鑑定意見

日本文化財保護審議會專門委員藤枝晃先生曾經專門撰文指出細川家族的一件祖傳藏品李白墨寶《嘲王歷陽》,從紙的材質來看,應爲出產於四川省的麻紙,多見於唐代,使用了唐代的鹿毛筆。從詩文中使用的“歷、風、花、杯、五、栽、何、有”等字的字形在宋代已不再使用。認爲這件墨寶應當是李白相關研究中的一份重要文獻。

2017年,香港李白詩詞書法研究會的工作人員也曾邀請謝稚柳先生的夫人陳佩秋先生再次鑑定該帖,陳佩秋先生經過研究認爲“此帖筆法,明顯流露出唐初歐、褚及隋唐寫經的用筆取勢,此帖符合盛唐時代筆性特徵,爲唐人墨跡是無疑的,細觀此帖,有文人用筆不拘小節,天馬行空的感覺,筆意中隱隱有劍氣酒氣的流淌,與史書記載的李白爲大唐劍仙、酒仙十分相符,當是李白真跡亦未不可。”

微信圖片_20200821134657.png

陳佩秋先生鑑定意見

三、對《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藝術價值的再認識

千古文人俠客夢,在唐代,做俠客、爲大將是當時人的人生觀。縱觀李白一生可以看出少年遊俠,中年仕政,晚年求道的人生經歷。奇人往往有着令人難以企及的天賦,使得他們做任何事情都似乎天生要高人一籌。但是由於李白詩詞名氣太過耀眼,而劍客光芒爲其所掩,不被人所知!

史料記載,李白張旭和李白都是飲中八仙,裴旻是李白的師父,是大唐第一劍客。李白也說自己除了裴旻之外未嘗一敗,因爲師傅被稱作天下第一劍客,所以李白也被後人認爲是大唐前三的絕頂劍術高手。

這次筆者所見的這幅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書風乾淨,有歐陽詢和褚遂良的骨架,隋與北齊的一些影子,嘗試臨寫,有無從下手的感覺,純淨到極致。這可能與唐太宗至唐玄宗以來,由上至下在書學上提倡復古有關,也與李白少而遊俠的經歷有直接關係。此帖總五十字,應爲與王歷陽飲酒時乘興所書,書法用筆酣暢,縱橫自如,每蘸一次墨直抒窮盡,一首詩蘸了六次墨。每字大小錯落,不拘章法,細細品讀此件作品,如俠客仗劍揮舞,直逼胸懷,讓人看了不禁熱血沸騰。從字裏可以看到一代劍客李白天縱奇才,書風獨特,也極符合李白作爲詩仙、酒仙、劍客的別樣人生。

通過觀察,此帖除了在章法上極具晉唐風格外,與李世民《晉祠銘》碑額書風如出一轍。將武則天撰書《昇仙太子碑》書法與該帖墨跡相對比,從執筆法到用筆的特點,提、按等都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出唐人早期書風的共性。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標題中的“飲”和“肯”字,出現了“中心一縷之墨倍濃”的現象,從這條墨線可以看出,不是蘸墨飽滿書寫時中鋒行筆導致墨汁集中在筆畫中間形成的痕跡,而明顯是硬筆劃痕,這印證了書寫該帖所使用的毛筆,正是唐代特有的纏紙法制作的硬心筆(雞距筆)所致。唐晚期散卓筆的出現,纏紙硬心筆便不十分流行,至宋幾無所見,這也有力地證實這一特定時期的書風受毛筆影響巨大,且筆筆遒利、古拙,落筆天真、自然。筆者多次嘗試,發現只有用複製出的唐代硬心筆才能書寫出原帖的感覺。該帖用紙與唐人常用紙張規制完全吻合,墨色深沉,與紙張融爲一體,紙表包漿自然,色澤和紙面斷痕與故宮博物院所藏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如出一轍。

由於該帖近30年沒有出現,筆者本着謹慎的態度,還嘗試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此件文物進行檢測。通過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出該帖與公元700年左右的《說無垢稱經》卷六、隋至唐初《維摩詰所說經》卷下經書的墨色紙張呈現圖極爲相似,基本可以確定爲同一時代的作品。日本株式會社地球科學綜合研究所利用碳-14手段對該帖所用紙張進行檢測,檢測認爲該帖所用紙張的生產時間約爲公元700年(±30年),也與文獻記載的唐代作品基本吻合。

微信圖片_20200821134648.png

墨色對比 左1爲同時期唐經 右爲李白王歷陽帖材質

據《李白全集編年箋註》所註釋,王歷陽,乃縣令王某。歷陽是唐代郡縣,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詩仙李白遊歷幽州之後來到歷陽,當時正值大雪紛飛,歷陽縣王縣丞設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間頻頻舉杯,讚賞歷陽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因沒有人陪他喝酒,於是席中賦詩《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姓氏加上任官地名是一種常用的稱謂方式,時常見於唐詩中。雖然王歷陽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卻因李白的詩文和手書爲後人所知。

縱觀《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紙色醇古,與同時期唐人寫經材質和墨色對比,幾乎一致。書法用筆拙樸挺拔,筆力遒勁、灑脫,觀察文字的墨跡筆風可以看出,行筆剛健,非唐筆不能書,其爲唐人墨跡無疑,故可定爲李白真跡。應香港李白詩詞書法研究會的請求,筆者將這幾年研究這件書法的部分資料做了一次彙編、梳理、考證,尤其是古筆文獻資料的彙總,發現許多以前忽略的細節,編撰了《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考》(故宮博物院出版)和《李白時代的傑作》(文物出版社出版)兩本書,旨在拋磚引玉。

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作爲一件與唐代詩仙李白相關聯的唐代法書珍品,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而遺留下來的倖存者,是研究唐代歷史、文學、藝術的重要文物,也見證了唐代中日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中華傳統文化在日本長達千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當之無愧的國寶和全人類重要文化遺產。

微信圖片_20200821134643.png

筆者在研究此帖時

(來源: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