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總統拜登1月20日宣誓就職已過去一個月。無論內政還是外交,拜登政府都展現出試圖消除前任政策影響,儘快填補治理“真空”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毫無疑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拜登工作的重中之重。入主白宮首日簽署的第一份行政令、第一次離開華盛頓的視察地,分別是口罩令和疫苗研究中心。白宮官網顯示,截至2月17日,拜登就職以來共簽署32份行政令,其中與疫情相關的佔1/3。
在拜登宣誓就職的前一天,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破40萬,感染人數超2400萬。截至20日,這兩項數字分別已達49.5萬和2800萬。儘管美國疫情曲線近一個月來逐步緩和,但疫苗供應和接種能力不足、變異新冠病毒等都將爲拜登的“抗疫百天計劃”製造難題。
“戴上口罩,美國。”爲號召美國民衆,拜登甚至全程戴口罩發表演講。對於抗疫預期,他表態謹慎:“我不能告訴你這場危機何時能結束,但我們正盡一切可能讓這一天早日到來。”
如果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的統計無誤,拜登已超過富蘭克林·羅斯福,成爲自1933年以來上任首月簽署行政令最多的美國總統。但相比之下,白宮官網的立法成果欄卻只有一條立法動議。被稱爲“美國救助計劃”的1.9萬億美元疫情紓困法案,依然在國會山停滯不前。
美國輿論認爲,疫情紓困法案具有在新立法週期“試溫”府院關係的標誌意義。拜登的其他重點施政議程,還包括氣候變化、移民政策、醫保、種族等,幾乎每一項都是美國內政的傳統爭議點。美聯社說,“拜登可以大筆一揮,撤銷特朗普的政策”,但想要推動治理體系真正的變革必須得到國會支持。
在對外政策上,拜登告別“美國優先”的孤立姿態,展現出“美國歸來”的戰略意圖。上任之初,他即宣佈美國重回世衛組織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並表達將積極參與抗擊新冠疫情的全球合作。
無論是在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發表的政策講話,還是面向大西洋對岸的歐洲盟友,“美國回來了”都是拜登傳遞的明確信號。
面對大國競爭,拜登政府快速與俄羅斯續簽《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但在烏克蘭等問題上展現對俄強硬姿態。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講話中提到了“爲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做準備”和“應對俄羅斯的威脅”等問題。他說,“這並不是東西方之間的爭鬥,也不是我們想要衝突”,“我們絕不能回到冷戰時期那種截然對立和僵化的局面。”
《華盛頓郵報》指出,相比於內政領域明確的優先事項,全世界仍在觀察拜登政府如何應對美國在外交領域的一些“早期測試”。“他也需要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容易被說服的人。”
除了密集的內外政策調整,拜登還不得不面對前任“遺留問題”的干擾。針對前總統特朗普的二次彈劾案審判持續近一週。這不僅搶佔媒體頭條,而且牽扯國會議員大量時間精力。拜登疫情紓困法案談判和特朗普二次彈劾案在參議院議程“撞車”的局面,被民調專家佐格比形容爲“兩頭大象共擠一室”。
“4年來一直缺失的東西又回來了:這一個月過得就像一個月。”MSNBC的一篇專欄文章如是評價拜登施政“滿月”。文章說,拜登政府幾乎完全沒有前屆政府的“戲劇性”,但在政府如常工作的背後,卻是一種“解脫和不安的結合”。
根據美國政治分析網站“FiveThirtyEight”的統計,拜登上任首月的民調支持率在53-55%之間浮動。新政“蜜月期”可謂不溫不火。儘管希望自己的內閣團隊“從履新第一天就能馬上投入工作”,但拜登提名的15名內閣部長人選,獲國會批准的尚未過半。
民意分歧依舊,國會掣肘不減。抗疫之後,拜登將如何兌現自己在就職演說中一再呼籲的“團結”願景?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如同得州罕見的冰風暴一般,又會留給美國新政府多少主動作爲的空間?
對於拜登來說,答案在時間裏,時間也是挑戰。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