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9月9日報道,上海美國商會當天發佈報告稱,在接受調查的200多家制造商中,只有大約4%的製造商願意將生產轉移到美國;超過75%的企業表示,它們不打算將生產移出中國。而就在兩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在勞動節講話稱“我們損失了數十億美元,如果我們不和他們(中國)做生意,我們也不會損失數十億美元”,並威脅對那些離開美國的企業徵收關稅。雖然美國政客鼓吹“中美經貿脫鉤論”的調門越來越高,但在現實前面暴露的虛張聲勢味道卻越來越濃。
絕大部分在華美國企業不考慮將生產從中國遷走,是他們對中國市場投下的信任票。上海美國商會的這份報告稱,78.2%的受訪在華美國企業2019年實現盈利,近半數受訪企業表示其2019年在華營收增長高於在全球的營收增長。儘管49.2%的受訪企業預計其2020年在華營收將低於2019年同期水平,卻同時有32.5%的企業認爲2020年在華營收將高於去年同期。另外,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8月發佈的2020年度《中國商業環境調查》顯示,近七成美國企業對中國未來五年的市場抱有信心,超過九成的企業表示其中國業務仍在盈利,87%的企業沒有將生產線搬離中國的計劃。這些都表明,儘管遭遇了一些困難,但美國企業仍將中國市場視爲巨大的發展機遇。
多數美國企業選擇留在中國,也反映出特朗普政府意圖用行政手段強推中美經貿“脫鉤”很難實現。隨着美國大選日益臨近,特朗普政府的“中國牌”打得越來越頻繁,破壞中美經貿關係的行動也不斷加碼。9月7日,特朗普在勞動節講話中稱,要將美國建成製造業超級大國,“一勞永逸地擺脫對中國依賴”。今年8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升級對華爲公司的技術封鎖,並威脅將微信、阿里巴巴、抖音等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白宮還以參與中國南海島礁建設爲由,將3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凡此種種,都是白宮意欲讓中美經貿“脫鉤”的破壞性行爲。
但顯然,白宮種種小動作,似乎並沒有影響美國企業對中國的熱情。8月17日,中國美國商會發布消息,疫情暴發後的第一班包機,將於9月12日從舊金山出發直達北京。據《南華早報》報道,短短几天,就有近200人報名,遠超項目啓動所需的120人名額。2020年1月至7月,外商在華新設企業18838家,美國在華新設企業最多,多達860家。而在上海美國商會此次進行的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二的美企表示,它們可能維持甚至增加現有的員工數量。可以說,是屈從政治口號,還是尊重經濟規律,美國企業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事實上,中美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繫,是兩國深度參與到當前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必然結果。即便是由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想要完全從中國撤出,也將是一個成本巨大、損失巨大的工程。美國《福布斯》雜誌今年4月就曾指出,讓美國企業搬遷,可不是“將各種設備和辦公傢俱打包裝箱,運到太平洋另一頭”那麼簡單。相反,這意味着依靠中國低成本獲得的利潤,都將在他們轉移生產時被消耗掉,爲此還要多花費上數百萬美元。彭博社指出,即便是美國企業真的從中國轉移出去,他們的目的地也不會是美國,而極有可能是東南亞國家。
可以說,拿着號碼牌、排隊等着回中國的美國企業高管們,早就看穿了美國政客們的把戲,不停叫囂與中國“脫鉤”,更多是政客們謀取個人私利的政治話術。美國與中國經貿“脫鉤”,意味着要與過去幾十年間形成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作切割,其帶來的天價成本並不是美國及其盟友可以承受的。尤爲值得玩味的是,自從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以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在各種懲罰性關稅和政治高壓下保持增長趨勢,今年8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長20%,較7月提高7.5個百分點,升至年內最高。
縱然美國政客想要掀翻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事實已經一次次證明,經貿合作仍是中美關係的“粘合劑”。包括貿易、投資在內的中美兩國經貿關係本質是互惠共贏的,雙方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搞“脫鉤”和切割沒有出路。從這一點來說,選在留在中國的美企們,無疑給那些動輒叫囂對華“脫鉤”的美國政客好好上了一課。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