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綜合 牧之
據美國早前解密的一部分軍方文件顯示,美軍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制定了一份現實且可操作的核打擊計劃,目標爲中國和蘇聯。
此計劃的制定者就是美軍赫赫有名的“冷戰之鷹”柯蒂斯·李梅陸軍上將。根據該計劃,當時正在越南戰場與美國博弈的中蘇兩國將會有1/3的人口被全面核打擊所覆蓋,而兩國的工業城市,重工業骨幹地區,經濟核心地帶也都在覈打擊的摧毀名單之中。此計劃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徹底摧毀中蘇兩國發動戰爭甚至是核反擊的決策意志和能力,同時儘可能兼顧美國戰後可以攫取的利益。
彼時,剛剛經歷了古巴導彈危機的全球都籠罩在隨時可能爆發全面核戰爭的陰雲之下,制定出如此瘋狂的“末日計劃”也不足爲奇。尤其在那個意識形態衝突十分劇烈的年代。
自從歐洲工業革命結束,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開始。全球軍事強國之間總會陷入由攀比而引發的鬥爭之中,儘管當事的各國總會想辦法避免這類處境,但是決策層對於國家話語權與地區影響力的需求卻往往讓和平變成一種奢望。
拋開意識形態之爭,當一個本處在地區影響力頂峯的國家被別國追趕上之後,最肉眼可見的影響就是既得利益的損失。原本可以由本國包辦的產業被截胡。這造成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本國的產業結構要被迫發生調整,原本運行平穩的就業與產業市場要勢必經歷一段陣痛。儘管從宏觀上來看這對地區的發展來說是利好,但是從該產業領頭羊國家的領導層的角度來說,這卻是本國利益所直接遭受的損失。
在當今的全球,合作共贏並非不可實現,但現階段的合作將只會出現在“追趕者”這一陣營中。它們會謀求合作以期對“領頭羊”造成衝擊。但是在“領頭羊”與“追趕者”之間卻很難形成這樣的良性關係。就像彼時在美國核打擊計劃中的中蘇兩國,可以並肩追趕美國在軍事領域的諸多成就。但美國卻始終無法與中蘇進行真正的合作共贏。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