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爲什麼不會被B3W替代?

亞太日報

text

6月12日美國白宮發佈聲明,G7會議上美國提出了一項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倡議。該倡議全稱爲“重建美好世界:滿足中低收入國家巨大基礎設施需求的積極倡議”(Build Back Better World,簡稱B3W)。該項超過40萬億美元的全球基建計劃無論是聚焦的領域——比如氣候、健康、數字技術等,還是“價值驅動、高標準、透明”原則,無一不是更爲直接地要與“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對抗。

實際上,美國近幾年一直在聯合其他大國提出對中國的抗衡計劃, 2018年美國在國防安全和政治外交領域推動“印太戰略”,試圖拉攏印度,與其他幾國共同在國防建設和軍事能力上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海上影響力。2019年美日澳聯合提出的“藍點網絡”計劃與“印太戰略”形成互補,加強了經濟合作,尤其將注意力放在基建領域,併成立“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簡稱DFC),爲“藍點網絡”的推進提供金融支撐。因此,美國在G7上的全球基建的提議可以視爲之前戰略在更深層次、更大範圍的延續,明確將基礎設施領域作爲新的戰場。而且這一次,美國把抗衡聯盟的邀請函發到了全球主要國家的圈子。

這個新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欲與“一帶一路”倡議試高低之勢已經昭然若揭,但若試圖替代“一帶一路”倡議,恐怕沒那麼容易。

首先,“一帶一路”倡議在契合發展中國家需求上優勢突出。中國是全球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導者,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港口、鐵路、機場和最完善的電信基礎設施。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方面的實力在全球有目共睹。並且中國在裝備製造、冶金建材、通訊設備等行業也具有全球競爭力。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加快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升級步伐的同時,迫切需要這些行業的資金和技術。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這些發展中國家將吸引更多中國對本國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併爲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機會。除此以外,西方在項目中所謂的“高標準”也並未完全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實際,而中國在基建成本、技術、建設速度以及尊重東道國意願等問題上較西方國家也會更受發展中國家歡迎。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在基建項目執行力上的優勢突出。無論是“印太戰略”、“藍點網絡”還是剛剛在G7上提出的B3W, 都需要多個國家協調推進。但是在面對中國問題的態度上,G7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德國、法國、意大利都在不同領域無法割捨和中國的經濟合作,其內部聚合力已經堪憂,何況各國還尚未產出一個全面的應對措施。這種缺少協調機制的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如果要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統一性相競爭,效率和協調成本都會大大增加。另外,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需要大量資金,風險高,私營部門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基建投資中,中資機構成爲主導力量,國有企業發揮重要作用。其項目執行的效率和統一性優勢是B3W無法比擬的。

第三,“一帶一路”倡議在基建融資上優勢突出。一方面,B3W資金在項目中涉及人權、氣候、腐敗和法治等方面的條件,而“一帶一路”倡議主張互利共贏,資金投入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強大外部融資手段。截止到2019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1000億美元,跨境併購成爲主要方式,融資工具不斷創新,融資模式更趨多樣化。而當前 G7國家的相關機構雖然可以提供資金,但大量資金還是來自私營部門。而私營部門參與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意願往往較弱。

歸根結底,B3W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瞭如何與“一帶一路”對抗和削弱中國實力方面。至於該項目能否真正幫助中低收入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否組織私營部門和大銀行融資等關鍵問題,目前還需要打個問號。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