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讀到中央公園事件當事人艾米·庫珀(Amy Cooper)的新聞時,我感到異常震驚。一名黑人男子只是提醒庫珀給狗拴上繩子,她卻報警稱自己受到了威脅。
但是,作爲一名研究和撰寫關於語言和歧視的社會語言學家,我同時也被庫珀在多個新聞標題中的名字所震驚:“中央公園卡倫”。在Twitter上,事件中黑人男子的姐姐也稱她爲“卡倫”。
此處的稱呼實際上並沒有意義不明之處:“卡倫”是一個白人女性的標籤,這類白人女性利用自己的特權威脅並試圖通過報警來恐嚇黑人。
但這只是最近幾個月來“卡倫”被提及的形式之一。還有個女人也被稱爲“卡倫”,她在讓一名異常忙碌的服務員將番茄醬帶到她的桌子之後,自己又跑去服務檯親自拿了一些。還有一名母親被稱爲“卡倫”,她告訴一個穿着比基尼的女人蓋住身體不要過於暴露。此類以“卡倫”爲題的事件不甚枚舉。
乍一看,一個普通的名字被注入瞭如此多的含義,顯然十分荒謬。你是否能想象你的朋友抱怨他的老闆“真是個大衛(a real David)”,或者一個兄弟姐妹指出媽媽的行爲“簡直克里斯蒂娜到了極點(such a Christina)”。
那麼,像“卡倫”這樣的名字爲何會成爲社交媒體上如此強大的一種形式呢?它又如何同時包含了如此之多不同的意義呢?
意義的多種形式
名字包含了各種社交線索,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性別。但是它們也可以傳達其他類型的信息,包括年齡、種族、宗教、社會階層和地域信息。“卡倫”這一名字的使用在1965年達到頂峯,這意味着到2020年,大多數叫作“卡倫”的人都是中年人。由於上世紀60年代大約80%的美國人口是白人,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到2020年,名爲“卡倫”的人從比例上來說主要是白人。
因此,“卡倫”這個名字就會給大衆帶來一定的刻板印象。但是,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如此常見的一箇中年白人女名發展出了諸多含義?
一方面,意義可以直接指代世界上的某些事物,因爲我們經常假設一個詞語的含義是固定且穩定的。但意義也可以是更爲間接的,表明諸如一個人來自何處、其年齡或種族等特徵。無論你稱碳酸飲料爲“蘇打”“汽水”還是“可樂”,都可以表明你可能在美國長大。在許多非裔美國人社區中,“廚房”一詞不僅是你做飯的地方,還可以指代一個人的“頸背”——這類差異化的定義通常被稱爲“索引”,因爲不同的上下文指示或索引了不同的含義。意義本身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穩定或固定。
這就是單詞的使用和理解隨時間變遷而產生變化的方式,也是名字如何成爲社交評論工具的原因。
追溯“卡倫”起源
“卡倫”之所以成爲了白人女性的代名詞——而不是“琳達”或者“辛西婭”(60年代的美國,琳達和辛西婭也是較爲熱門的名字),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一個巧合。撇開名字自身的普及性,“卡倫”這個名字在社交媒體和大街上的廣泛使用,反過來增強了其作爲社交標籤的地位。
在追溯“卡倫”的起源一直到中央公園事件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含義如何融合在一起,使得“卡倫”成爲了一個卑鄙且有特權的白人女性的標籤。
第一條線索來自於非裔美國人社區,在那裏,某些普通名字長期以來一直是“需要警惕的白人女性縮寫,因爲她會毫不猶豫地利用特權來犧牲他人”。在2018年左右,人們開始張貼白人婦女在黑人進行正常活動時報假警的圖片。這些人被標記爲#燒烤貝基(#bbqbecky,一位白人女性兩次打電話舉報兩位在燒烤指定區域燒烤的黑人,並謊稱二人並未在指定區域進行烹飪,錄音中,這位女性說,“快出警,我怕極了。”),#許可證帕蒂(#permitpatti,一位白人女性謊稱自己並未報警舉報路邊一位黑人女孩無證銷售飲用水,但之後新聞爆出了她報警的錄音),#高爾夫球車蓋爾(#golfcartgail,一位開着高爾夫球車的白人女性在經過一場青少年足球賽時,報警舉報了一位黑人蔘賽者的父親,因爲後者朝着球場呼喊)和#轉角店卡洛琳(#cornerstonecaroline,一位白人女性報警稱自己在布魯克林某熟食店慘遭一名9歲黑人孩童性騷擾)等標籤。
Twitter上帶#bbqbecky標籤的段子:你好,我想舉報黑人啥事也沒做
起這些外號的目的,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風格來揭露這些女性固有的種族主義和白人特權,恰如庫珀打電話給警察聲稱自己受到威脅。
第二條線索來自單口喜劇和Reddit。2005年,戴恩·庫克(Dane Cook)表演了一段脫口秀,其中提到卡倫是“那個沒人喜歡的朋友”。在該作品中,卡倫被形容爲“總是像個白癡”。“卡倫”在此處的描寫與她的種族主義無關,包含更多基於性別的批評,這也許就是爲什麼某些人一直稱呼性別主義者爲“卡倫”的原因。
2017年末,“卡倫”作爲Reddit用戶的吐槽對象出現在一條帖子中,該用戶大罵了他的前妻卡倫,他前妻拿到了孩子的監護權和房子。“卡倫”很可能還與諸如“把你們經理叫出來”之類的挑剔行爲聯繫在一起。這一類聯繫最初可能是通過模仿而產生的,之後又成爲了自負和專橫者的確鑿標籤。
“卡倫”的豐富內涵
中央公園事件爲這兩條線索創造了完美的融合契機。有趣的是,儘管許多媒體都對“卡倫”的真正含義進行了分析,但其在實際使用中卻非常靈活。例如,我們看到有人否認種族主義的存在,或是恐慌地購買廁紙,或是呼籲結束社會隔離,這些人都被稱爲“卡倫”。
實際上,卡倫的含義和用途在不斷變化——我們也可以找到男性“卡倫”和黑人“卡倫”,甚至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都曾被稱爲“卡倫”。“卡倫”還被用來爭取過正義,警察暴力抗議者舉着“卡倫反對警察暴行”和“我想與系統性種族主義的管理者談談”的標語進行抗議。
那麼,“卡倫”是否代表了將種族特權用作武器的白人女性?是否代表着一個令人討厭的規則守護者? 還是代表了一個無趣可笑的母親?它可以代表以上所有。這並沒有削弱對“卡倫”所指代之人的批判,它只不過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和細節。
本文作者Robin Queen系密歇根大學語言學教授。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