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中歐管控分歧才能共贏

亞太日報

text

當地時間9月1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年度諮文。在這份題爲“強化我們聯盟靈魂”的諮文中,她公佈了未來歐盟將要展開的多項計劃,其中包括名爲“全球門戶”計劃的全球基建計劃、歐盟版“印太戰略”、氣候保護等計劃和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和項目幾乎都與中國有關,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在題爲《馮德萊恩的“潛臺詞”:一切與中國有關》的評論文章中稱,“在歐洲的核心優先事項背後,都是中國的影子。”

最近一段時間,中歐關係出現了一些顛簸,特別是在涉及人權、臺灣、新疆等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一些歐洲政客不斷髮表錯誤言論嚴重干擾了中歐關係的正常發展。儘管這其中有歐洲內部的政治和博弈因素,但美國因素無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美國把中國定爲“戰略競爭對手”,歐洲隨後就把中國定爲“制度性競爭對手”;美國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歐洲出臺了外商投資、自由貿易等一系列規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認爲,儘管歐洲一再強調“獨立自主”,但在安全、科技、經貿等領域仍然對美國有依賴,因此不得不“迎合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與美國之間也不是完全鐵板一塊。實際上,歐洲本身也有自己的戰略利益,特別是在中歐利益深度交織的情況下,歐洲也並不願意爲了配合美國而令自身利益受損。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在內的歐洲國家領導人,就多次強調中歐合作的重要性。

崔洪建認爲,中歐關係面臨挑戰也是中歐關係日趨複雜化的表現,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背景下,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歐洲對華政策的基礎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一些原本雙方不願提及的差異和問題也就浮出水面,中歐如能管控好這些分歧,將爲雙方合作提供更大助力。

事實上,中歐合作的基礎從未改變,中歐在經貿、氣候變化、抗擊新冠疫情等衆多領域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過去一年多時間裏,中歐經貿合作展現出了強勁的韌性。歐洲統計局數據顯示,面對全球疫情帶來的挑戰,2020年歐洲對中國出口和進口實現雙增長,其中出口增長2.2%,進口增長5.6%,中歐貿易總額達5680億歐元(約合43139億人民幣),中國首次成爲歐盟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雙方企業投資信心不減,歐盟對華直接投資57億美元,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47億美元;截至6月20日,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4萬列,合計貨值超過2000億美元,打通73條運行線路,通達歐洲22個國家的160多個城市,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中歐班列”成爲防疫物資運輸和各國攜手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3月1日,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這是近年來中歐之間首個重大貿易協定,對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都令“後疫情時代”的中歐經貿合作更加令人期待。

此外,中國與歐盟在氣候變化領域已攜手合作多年,雙方在這一領域具有很大互補性。在中歐近期都各自提出相關減排和碳中和目標後,雙方在節能減排、新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必將進一步加強;中歐在生物多樣性、全球抗擊疫情等方面的合作也在強化。可以說,一項項合作內容不僅是中歐合作的具體抓手,也展現了中歐協作促進世界繁榮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使命擔當,夯實了中歐合作共贏的基礎。崔洪建表示,中歐合作的基礎始終存在,未來應進一步釋放合作效益,也有利於突破當前中歐合作中一些瓶頸問題。

中歐是全面戰略伙伴,中歐之間沒有重大利害衝突或地緣政治矛盾,歐洲更沒有必要隨美國起舞。當前中歐關係已經進入了深度接觸的階段,中歐應妥善管控分歧,維護合作共贏的主基調,攜手爲這個多變的世界增添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