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環球股市出現大幅調整後,相信有部份把資金投放在港股的投資者,今年至今的股票投資回報,很大可能已由原本錄得約10%利潤,到變為倒蝕約10%,一來一回的回報變化上下波幅更高達兩成,不幸地由賺變蝕。禍兮福所倚,大調整前市場真的毫無先兆?這一波跌市真是完全避不開?在大跌中又應學會甚麼?
先回顧港股。港股於2017年大升36%、創8年來最佳年度升幅後,大家以為指數會在2018年首月出現回調,但實際情況是於海外資金流入的情況下,港股愈戰愈勇,以整個1月計算,恒指較2017年年底再大升2968點或9.92%,升幅冠絕全球主要股票市場,更創上升點數最多的新1月份紀錄。
凡事太過極端,勢必遭到反噬,股市亦然。當投資者仍正沉醉在紙上富貴時,股市調整已悄然飄至。
2月環球股市大調整由美股拉開序幕。美股在沒有明顯突發性壞消息情況下,於2月2日單日急瀉逾660點或2.5%,創自2016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港股則於接下來的周一承接美股跌勢,曾急挫近900點,雖即日跌幅收窄至僅約300點。惟在美股續挫下,資金開始鎖定利潤,恒指周二起再大幅下跌,結果5日共跌3094點或9.5%,以百分比計算是2008年來最大單周跌幅。
2月份僅用了7個交易日,就已把大部份投資者由天堂拉回現實,並將1月升幅化為烏有,事前真的毫無徵兆嗎?其實不然,事實上環球市場均充滿著足以撼動股市的壞消息,只是投資者選擇視而不見。
今次跌市前徵兆主要來自美國,現時市場共識,導致大跌市的即時因素是美國債息急升。不過,事實上債息上升並不是今個月才發生,1月美債息升勢已轉急,只是當時大部份市場參與者,均忽視美債息升至3年半高位包含的意義。簡單來說,債息升代表資金從債市流走並流入股市,這可解釋到為何1月股市屢創新高。不過,資金始終不會無限量流入,轉向只是時間問題,流入快,流走可以更快。
另一徵兆是,美國以至全球經濟均表現向好,需加息抑壓通脹。當大家仍在爭論今年美國要加息3次或4次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上月已把今年全球增長預測上調0.2個百分點至3.9%。這是2011年來最快增速,意味全球加息步伐可能較預期來得快且急,加息對股市從來也是重大利淡因素。
兩大利淡因素不是早已擺在眼前嗎?為甚麼1月股市可繼續上升,要到2月才反映出來?股票或股市從來都不是一門科學,不是當所有利好因素齊集,股票或股市便會上升,反之亦然,所以投資者應在今次大調整中,學會當利淡或利好徵兆出現時,要做好相應準備,如增、減持股份,又或者調整槓桿比重,以免眼白白看著已到手利潤從口袋中流走,到時才後悔已經太遲。
撰文:評論員陳見
更多: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