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國與不丹通過視頻會議共同簽署了《關於加快中不邊界談判“三步走”路線圖的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中不雙方政府代表均表示,《備忘錄》有助於加快兩國劃界談判、推動中不建交進程。
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東南麓,北界西藏,南鄰印度,西接錫金,領土面積僅有3.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萬,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小國。對於中國來說,不丹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因爲它是唯一未與中國建交的周邊國家。中不兩國雖然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卻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地緣相近、人文相親,中不人民的傳統友誼也源遠流長。早在公元7世紀時,不丹就曾經是中國吐蕃王朝的一部分,在18世紀又成爲清王朝的藩屬國。此外,不丹與西藏還有很深的宗教淵源。自公元8世紀蓮華生將藏傳佛教傳入不丹之後,佛教就被立爲不丹國教以至今日。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不兩國在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仍然長期保持着友好的政治互動。不丹在臺灣、西藏、人權等問題上,都積極支持中國的主張。在1971年第26屆聯大會議上,剛剛加入聯合國的不丹就投票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2002年不丹還反對臺灣申辦亞運會,並且在2006年支持中國成爲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
隨着中不之間互動的不斷升溫,兩國的邊界問題也逐漸被提上了日程。1984年,中不開啓邊界問題談判,每年舉行一次。截至2016年,兩國已經舉行了24輪邊界會談。1998年,中不還簽訂了兩國的第一份政府間協議《在邊境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議》,共同承諾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但是,中國與不丹關於邊界問題的和諧談判氛圍卻因爲印度的干擾受到嚴重影響。2017年印度邊防部隊以“保護不丹”爲名,悍然越過了中印邊界,進入毫無爭議的中國洞朗地區。印方“越俎代庖”,強行介入中不邊界問題,是企圖通過製造洞朗地區爭議,阻止並牽制中不兩個主權國家的邊界談判進程。
不可否認,不丹由於領土狹小、人口稀少、交通閉塞,在經濟上不得不長期依賴於近鄰大國印度的援助。而印度也因此在內政和外交等方面對不丹形成巨大滲透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將不丹視爲其“保護國”。1949年,不丹和印度簽署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其中規定,“不丹政府在外交事務上接受印度政府的指導”。這奠定了印度與不丹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不平等關係的基礎。直到2007年,《印不友好條約》終於得以修改,提出了“尊重彼此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舊條約中沒有的。
修訂版《印不友好條約》,是不丹在獨立自主的道路上取得的階段性勝利,卻被印方視爲“外交失敗”。但印度並未因此而停止對不丹的干預。2013年,印度因不滿不丹首相吉格梅·廷萊所奉行的“親中”政策,在不丹大選前夕突然宣佈停止對不丹的家用煤氣和柴油補貼。這直接導致了吉格梅·廷萊所領導的和平繁榮黨的下臺。而此次《備忘錄》簽署的消息一經公佈,印度的政客和媒體立刻又“不淡定”了。印度國大黨前主席胡爾·甘地在推特上發文稱,印度正在“失去朋友和影響力”。印度媒體作家查圖爾維迪更是聳人聽聞地宣稱,中國“正在接管印度與不丹的特殊關係”“正在積極包圍印度”。
然而印度似乎“忘記”了,中國和不丹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丹有權自主制定符合本國利益的獨立外交政策。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不丹首相就公開宣佈,“不丹不是印度的一部分,不丹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它可以自己處理自己的外交關係”。近十幾年來不丹也一直在努力調整以印度爲中心的傳統外交路線。但是不丹的努力卻常常由於印度的影響而難以取得積極進展。長期研究中印關係的英裔澳大利亞學者內維爾·麥克斯維爾曾在一次公開場合直言不諱地指出,不丹至今未被允許同中國正式建交,同中國的邊界談判這麼多年未能突破僵局,“只能反映印度的禁忌,以及它對不丹不公開的支配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備忘錄》的簽署正值中印邊境談判陷入僵局之時。近年的中印邊界對峙局面觸發於2017年的“洞朗事件”,而中不邊界問題的懸而未決無疑是其潛在導火索。《備忘錄》預示着這一困擾中不兩國半個多世紀之久的邊界問題或將得到圓滿解決,而中印邊境談判也有望因此迎來突破的契機。因此,印度應當期待中不邊界談判早日取得積極進展,而非對此心存疑慮。
中國一向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與鄰爲善、以鄰爲伴。中不《備忘錄》的簽署既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周邊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希望中不關係的積極進展能夠爲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創造有利條件,讓喜馬拉雅山兩側的30億人民共享和平、友誼、繁榮、穩定。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