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核戰爭來了怎麼辦?俄羅斯人會藏到地底下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編譯 如一

據俄羅斯緊急情況部透露,如果莫斯科遭受核攻擊,地下設施中有足夠所有人藏身的空間。雖然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說法,不過莫斯科一向以擁有大量可供民防和軍事用途的掩體而聞名。普通莫斯科人通常都知道一兩個關於地堡的故事。但是現實中地下都有些什麼類型的掩體呢?保護程度又如何呢?

總體來說,莫斯科的地下掩體可分爲四種類型:地窖、地鐵式掩體、地鐵二號掩體及球形掩體。前兩種主要用於民防,後兩種主要用於軍事和政府機構。

0.jpg

俄羅斯最大、最著名的民防系統是莫斯科地鐵。莫斯科地鐵是專門爲防止核攻擊而設計的,不僅非常深,而且在隧道和防爆門上都做了加固,這樣就可以完全密封爆炸壓力和放射性塵降物。這些保護型的門通常僅限於一些主要站點,偏遠站點的防爆保護就相對少些甚至沒有。

除了地鐵,各種民用防空洞遍佈莫斯科各地。這些掩體通常比較淺,對爆炸產生的超壓保護作用有限。通常是通過向內輸送新鮮空氣的各種煙囪和通風口發現它們的存在。其中一些掩體如今已經被改造成商業場所和停車場。這些設施通常屬於“地窖”型。

3742d2f600000578-0-image-a-57_1471283291002.jpg

這些掩體的細節信息往往是衆所周知的,因爲有相關文件對其規格等細節做了簡要描述。所有的掩體必須能夠承受100千帕斯卡(標準壓強)的氣流衝擊,並儲備有足夠兩天使用的食物和水。空氣過濾系統是按標準設計的,爲保障空氣過濾和照明系統穩定工作,發電系統也是必備的。

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停滯之後,俄政府近些年似乎又開始在這方面的基礎設施上投資了。2015年曾有個項目是翻新舊的民防掩體或建造新的掩體。2016年曾進行過超4000萬人參與的大規模演習。

關於軍事掩體的信息就少得多,但它們往往比民用掩體更深。軍事地堡最初是“地窖”和“地鐵”型的(塔甘斯基42號地堡就是早期“地窖”型地堡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後來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開始使用“球體”和“地鐵二號”型的軍事地堡。

2019-02-15t174934z_912228631_rc1212b69d70_rtrmadp_3_russia-defence-bunker-museum.jpg.jpg

“球體”型掩體的開發是爲了提高淺層掩體的生存能力,因爲淺層掩體比深層掩體的造價更低。爲了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外掩體被做成球體的形式,然後被放置在一個淺的圓形軸內,再在球體周圍放置減震器,與內部燃料倉相連。減震器能夠使處在球體中的人免受核爆炸震波的衝擊。鮮有人知的“地鐵二號”地堡,佈局類似於舊的“地鐵”型掩體,但爲了達到更強的抗爆性和保密性,“地鐵二號”位於地下更深的地方。

儘管莫斯科有大量的掩體,但相比核武器破壞力的最新發展,曾經的民防標準掩體可能已顯得過時。隨着核武器引信技術的改進,如美國超級引信所用的技術,俄民防掩體所要承受的壓力水平很可能會遠遠超過其設計時的等級。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