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擔任猶太人大屠殺國際教育中心主任一職的卡措瑞克,自1997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大屠殺和二戰歷史的教育和研究。
“我們的任務是傳播關於大屠殺的歷史及其受害者的悲慘經歷,並敦促全人類反思這段慘痛過往,”卡措瑞克說,“爲此,我們一直在記錄和整理大屠殺受害者和倖存者的資料,並試圖從集中營內150座建築和300座廢墟中尋找更多線索和史料。”
近年來,在博物館和教育中心的努力下,關於大屠殺和種族滅絕歷史的教育活動規模正逐步擴大。“去年,我們不僅邀請猶太人大屠殺研究人員和倖存者參加了我們舉辦的國際雙年會,還邀請例如盧旺達大屠殺等其他種族滅絕行爲的倖存者參會。我們還曾在上海和北京組織博覽會。”
卡措瑞克說:“我們依然關注當年被中國收留的猶太難民,多虧中國人的幫助,他們纔在戰爭中倖存下來。”
2016年1月27日,倖存者回到波蘭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舊址參加紀念活動。(新華社/路透)
據卡措瑞克介紹,去年奧斯威辛集中營接待了超過200萬名訪問者,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博物館在各個社交網絡平臺上開設的賬號吸引了超過100萬名活躍的關注者。
“但是,在網上對抗民粹主義、陰謀論和猶太人大屠殺否定論極爲困難,這使得關於大屠殺和二戰歷史的教育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爲重要。”
隨着時間的推移,近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面臨着新的挑戰,其中之一便是大屠殺倖存者日漸稀少。
卡措瑞克指出,如今的倖存者在當時都只是孩子。對於很多幸存者來說,儘管二戰早已結束,但其造成的苦難回憶卻縈繞他們終生。“一些人每夜都會夢見集中營的場景,這些倖存者們用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大屠殺的恐怖,這對全世界都是一種警示。”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