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簽署: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

亞太日報

text

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15日以視頻方式舉行,會後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亞太國家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RCEP最初系東盟國家和中、日、韓、澳、新、印度等六個和東盟簽有自貿協定的國家,在2011年11月第19屆東盟峯會上倡導發起的區域性合作架構。2012年8月,“10+6”國家的經濟部長一致同意於當年底啓動RCEP協定談判工作。2012年11月第21屆東盟峯會上,16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正式簽署RCEP框架並宣佈談判開始。自那以後歷時8年,經歷了漫長、坎坷、艱辛談判和努力,RCEP終於修成正果。

原本“10+6”國家希望於2015年底之前結束談判,但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奧巴馬政府在“重返亞太”戰略驅使下,將原本由文萊、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四國倡導發起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SEP)接收並更換概念,推出意在排斥中國、鞏固美國在亞太經濟一體化中話語權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一時間RCEP前景蒙上一層陰影。在談判過程中,許多參與國之間、參與國內部的新舊矛盾也相繼爆發。一些國家及其內部的團體和個人,或對亞太區域性經濟合作的意義產生質疑,或在中美兩大國間“取捨兩難”,或擔心本國、本方在RCEP生效後利益受損,導致談判進程被多次拖慢。6個東盟外夥伴國中的印度於2019年11月退出談判,而日本則一度提出“除非印度重返否則日本將不會簽署協定”的訴求,令RCEP“落地”困難重重。

然而,特朗普上臺後隨即退出TPP,這令亞太自貿框架大幅縮水,變成了缺乏人口和市場需求的自貿協定,令RCEP概念在一番波折後重新獲得亞太區域內國家的優先重視。2019年以來,經濟復甦緩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另外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及疫情應對措施對全球貿易、跨國產業鏈,以及全球就業產生巨大沖擊。這令“10+5”國家不得不重新認識到RCEP框架的可貴。正如此次峯會的“東道主”越南總理阮宣福所言,RCEP的簽署和日後生效,將“爲疫情後經濟恢復作出巨大貢獻”。

許多經濟學家指出,RCEP的最重大意義,是促使簽署國在10年期限內逐步取消相互間絕大多數關稅,並對彼此間非關稅壁壘作出必要限制。它的簽署,令廣闊的亞太經濟區域可以制訂統一、互惠的貿易規則,從而有效促進該區域跨國產業鏈的形成,推動成員國間貿易、服務和投資增長,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後,促進“10+5”各國經濟恢復的平臺。RCEP會爲簽署國提供更多相互貿易和投資機會,從而令這些國家在相互促進經濟復甦方面處於有利地位,因此意義重大,尤其考慮到疫情的長期影響和美國未來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就更是如此。

李克強總理指出,RCEP的簽署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這一說法獲得其他各亞太貿易伙伴的普遍認同。馬來西亞貿易部長阿茲明·阿里就在協議簽署後激動表示,“10+5”各國經過8年飽含鮮血、汗水和眼淚的談判,終於等來了簽署協議的一刻,“這項協議表明,RCEP國家在當前困難時刻選擇開放市場,而非訴諸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一些工業化國家曾長期無端指責中國“不是市場化國家”“不遵循自由貿易原則”,卻在單邊利己主義情緒驅使下不斷揮舞貿易戰“大棒”,亂設貿易壁壘,動輒“退羣”,視貿易伙伴和自由貿易原則如兒戲,棄多邊主義和互惠互利原則如敝帚。與之相反,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人口大國,在當前充滿危機和不確定性的全球區域、地緣經濟形勢下,始終不渝地高舉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大旗,積極、熱情、務實地推動區域經濟貿易合作,在危難時刻贏得了本地區廣大貿易合作伙伴的普遍認同和理解,終於在15個夥伴的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相互妥協、求同存異下,讓這個覆蓋全球經濟30%和人口30%,當前全球最大“體量”的自貿區域水到渠成。

RCEP的簽署只是亞太區域自由貿易進程所邁出的第一步。根據協議規則,只有東盟10國中至少6國、5個東盟外夥伴國中至少3國完成各國立法機構批准程序,RCEP纔算正式生效。“10+5”國家還需再接再厲,讓已獲得“準生證”的RCEP平安“順產”。RCEP並非一個封閉性的貿易框架,中國及其他簽約夥伴國也並沒有效仿某些國家“排他”的小算盤,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基礎,是開放、合作、互利。在不久的將來接納更多志同道合的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伙伴加盟,是“10+5”夥伴的共同意願和偉大使命,也是讓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原則獲得更大勝利的關鍵。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