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Amanda
三十年前,蘇聯的旗幟最後一次從克里姆林宮上降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在1917年從俄羅斯帝國的灰燼之上崛起,又在1991年12月25日解體,在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掀起一陣民主改革的浪潮。蘇聯的解體象徵着美國和西方贏得了冷戰的勝利。
二戰過後,美國和蘇聯陷入了緊張的僵持局面,也就是冷戰。關於其確切的開始時間,歷史學家們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哈里斯杜魯門在1947年3月的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二戰後初期,蘇聯向土耳其施壓,並給希臘內戰中的共產主義人士提供援助,杜魯門在演說中闡明:“世界上的很多人民正在違背自己的意願建立極端主義政權。”他隨後還提到了每個國家面臨的選擇:“代表大部分人意願”的生活方式,或是“代表少數人意願,但強加於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接着,他又闡釋了新的政策:“我相信,美國的政策一定會支持自由的人民抵抗少數武裝派和外部的壓迫。”在演說的最後,他向國會申請了四億美元以援助希臘和土耳其。
自從冷戰開始之後,有過很多段激烈的競爭和對抗,像是1962年10月的古巴導彈危機;但同樣也有過相對冷靜和合作的階段,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緩和時期。幸好,這種長達將近五十年的緊張關係,沒有最終演變成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真正的戰爭。
蘇聯的解體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首先,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和蘇聯總統。他大力推行開放和經濟重組的政策——即使是在當時的蘇聯內部已然充滿動盪的情況下。
其次,幾十年來,蘇聯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使其生產的商品和服務沒有任何能力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相抗衡。
此外,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和西方國家的差距逐漸拉大,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是個狂熱的西方模式推行者,他給蘇聯帶來了西方社會的啓發,但這同時也給這個國家施加了壓力。
最後,在國內政治方面,民衆普遍對政府的共產主義及其用於控制國家的工具(即克格勃情報機構和部隊)表示失望與不滿,並希望政府能進行改革。
俄羅斯的人民對蘇聯的解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的倒塌開始,歐洲民主革命的浪潮就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福山弗朗西斯在1992年的著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中認爲,自由和民主佔了上風,而且一直會佔上風。
蘇聯解體後分裂成了15個後蘇聯國家。俄羅斯是最大且最有實力的,因此被看作是蘇聯的“合法繼承者”。而它最終也恢復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
2020年,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俄羅斯已是世界第11大的經濟體。且擁有世界最大的核儲備以及一百萬現役軍人,有位列世界第五的軍事力量。除此之外,俄羅斯還擁有豐富的煤礦和能源儲備,是世界領先的原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俄羅斯還保留住了前蘇聯的聯合國理事會席位,這是僅有的五個席位之一。
所以,即使蘇聯已經解體,但俄羅斯仍是當今世界的一大強國。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