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聯合聲明攻擊中國,如意算盤定將落空

亞太日報

text

3月16日,作爲首批出國進行正式外交訪問的拜登政府高官,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日本東京,與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防衛相岸信夫,舉行了美日“2+2”會談。

在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美日兩國指名道姓地就中國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進行了點名攻擊,更就涉及主權及領土爭端、“一箇中國”等中方核心利益問題,發表了諸多刺耳言論。

美日兩國間舉行“2+2”會談,卻將會後聯合聲明的大段篇幅留給“第三方”中國,這無論如何都是異乎尋常的安排。人們有理由關心,在如此“不合慣例”的聯合聲明背後,美日兩國各打着怎樣的算盤?

從近期一系列舉措中,不難清晰看到,執政黨和政府的輪替,並沒有改變美國政壇視中國爲主要對手、威脅的現實。美國試圖不顧“吃相”竭力阻撓、打壓中國發展,併力圖藉助自身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長期“做老大”的先天優勢,在世界各地締結針對中國的“同盟”,逼迫各國表態站隊的動作層出不窮。具體到印太,就是包括3月12日美日印澳四方(QUAD)外長電話會議、3月17日奧斯汀訪問韓國,以及美日“2+2”等在內的一系列外交“大動作”。這一系列動作異常清晰地圍繞着兩大“主線”:首先,藉此突出和鞏固美國在印太的主導地位;其次,軟硬兼施,力圖迫使亞太盟友、夥伴站在美方一邊,合力對付中國。

僅就“2+2”本身而言,美方基本達到會前通過《和平穩定繁榮的基礎》一文(美國政府當地時間3月14日發表)所公開表述的會談目的,即僅以“美國絕對參與日本防衛”和所謂“《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尖閣列島’(即我釣魚島)”等空洞承諾、擔保,和“共同價值觀”之類抽象概念爲代價,換取日方在美方所期待的“合作對抗中國對亞洲和全球所帶來的共同挑戰”方面,亦步亦趨地幾乎完全按照美方所擬定的腳本照本宣科。

當然,美方並非真那麼外行。儘管在政治正確大背景下必須對中國擺出一副“臭臉”,但他們也並非不清楚,中美間的問題必須靠中美坐下來談才能解決問題,正因如此,纔有了安排在3月18日的安克雷奇中美高層對話。但很顯然,美方仍沉浸在“優勢心態”心理暗示中不能自拔,在對話前通過一切可能手段、平臺和渠道,竭力擺出一副對華鐵腕、居高臨下的教師爺做派,並早早暗示了一廂情願的會談流程、內容,試圖藉此獲得一個可以在國內和國際間炫耀的“勝利”,甚至藉此以美方意志爲標準,給中國立規矩。而“2+2”及此後的聯合聲明,同樣是這種藏不住的“小心思”不可或缺的一環。

那麼,日方何以如此入戲和配合?

不論QUAD、美日或美韓關係,都遠不是平等、互利的盟友關係,而是一種主從分明的主導與被主導、依附與被依附關係,對中國進行包括點名攻擊在內的全面對抗,更多體現了美國部分利益團體和政治集團的意志、利益,卻並不一定符合這些國家的利益最大化要求。正因如此,QUAD外長電話會議最終“虎頭蛇尾”,拿出一紙隻字不提中國的聯合聲明。也正因如此,同樣在軍事上嚴重依賴美國庇護的韓國,在不得不捏着鼻子答應提高駐韓美軍費用同時,明確表示“在中美間選邊站不符合韓國利益,韓國不會這樣做”。

與之相比,日方在“2+2”後卻“保質保量”地滿足了美方期待,箇中緣由並不難猜到。

首先,日本在中日釣魚島爭端、東海大陸架及油氣資源爭端等涉及主權方面的紛爭中,對自身日漸喪失“主動優勢地位”深感不安,又自忖中國近年來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希望犧牲身段換取美方在這些問題上拉偏架,好藉此恢復“日中平衡”。

其次,在安倍晉三因故提前辭職後,缺乏門閥背景的菅義偉匆匆上任,隨即遭遇國內各項改革遇阻、新冠疫情反覆、東京奧運前途未卜等一系列內憂外患,內閣支持率長期低位徘徊。在這種背景下,菅義偉內閣期待通過“對美讓利”,換取後者更多支持、保障,從而確保自己平穩撐過當前難關,避免重回“前安倍時代”內閣走馬燈更迭的混亂。

除此之外,日方恐怕還想借“2+2”試探一下中方忍耐的底線,看看能否拿捏一個“既喊打喊殺讓美國滿意、又不妨礙繼續和中國談生意”的分寸。

但現實是骨感的。在國際關係中罔顧互惠互利、相互尊重原則,恃強凌弱、以教師爺自居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無論設計怎樣的機關、花費多少心力,想平空獲得無本萬利、損人利己的“單邊外交成果”,恐都註定只能是“三十六計、計計落空”。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