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佩洛西!他當選後也會竄訪臺灣?

APD NEWS

text

作者:亞太日報波士頓記者岱可

那個竄訪臺灣的佩洛西走了,美國會衆議院將迎來一位共和黨議長。美中關係會因爲歷來強硬反華的佩洛西的離任而緩和嗎?或者,把反華作爲吸引基本盤口號的共和黨議長,會不會讓美中關係雪上加霜?

一、多數學者認爲麥卡錫當選後訪臺更多是一種政治表態。

1. 以佩洛西做參照,麥卡錫會向他的選民表現出比前任對華更強硬,訪問臺灣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2022年8月2日,佩洛西成爲25年來訪臺的最高級別美國政府官員。 拜登總統勸阻但沒有阻止佩洛西前往臺灣。佩洛西說,她的訪問表明美國國會對臺灣的承諾。她在訪問期間稱臺灣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社會”之一。麥卡錫會延續國會對臺傳統以及政策,他在2022年7月份一場涉臺灣議題的討論上說:“國會必須繼續採取行動——不僅要阻止共產主義中國,還要加強我們與臺灣的關係。 我認爲我們應該考慮具體解決辦法,比如增加對臺軍售,給臺灣送去威懾中共的合適武器,讓臺灣參加類似環太平洋軍演的演習,讓臺灣在美國展示國家主權的象徵,增加商業和貿易關係,並使我們自己的國防工業基地現代化等,以保證我們無與倫比的軍事能力。”

2. 學者認爲新議長訪臺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向選民表態。 不管誰當選議長都會訪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拉賈瓦利基金會亞洲研究所主任託尼·賽奇對筆者表示,“如果麥卡錫當選議長,幾乎非常肯定他會去。事實上,不管是誰當選,都會覺得有必要訪問臺灣。

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扎克·庫珀 (Zack Cooper)表示,隨着麥卡錫的掌管,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再次緊張。認爲此行可能會引發中國政府的新一輪威脅。在佩洛西訪臺之後,中國當時發起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和反制措施,包括在氣候變化和軍事關係等問題上與美國斷絕關係。拜登總統在修復這些受損聯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20國集團峯會期間中美領導人實現會晤,爲兩國關係奠定基礎。

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伊恩·約翰遜(Ian Johnson)認爲麥卡錫不得不這樣做,來向他的選民表示誠意。在他看來,中國也有責任理解美國立法者行動的背景,而不是對可能蓄意挑釁的行爲做出最大的反應。

《美國抵抗》的作者大衛·羅斯科普夫(David Rothkopf)在推特(1月2號)發貼,稱中國不會入侵臺灣,而是會把精力主要放在國內問題,尤其是經濟以及因爲疫情引發的不安定。但是(臺海兩岸)的緊張態勢會持續。如果新當選議長訪臺,將是佩洛西訪臺的重演…只會更加緊張。

麥卡錫的一位發言人上週表示,目前還沒有關於可能前往臺灣的最新消息。

二、學者認爲成立特別委員會旨在挑戰白宮,吸引媒體關注,鞏固基本盤。

麥卡錫曾在2022年4月份聲稱,如果他成爲議長,會成立一個關於中國事務的特別委員會。專長研究國會的邁阿密大學政治系教授布瑞恩·馬歇爾(Bryan Marshall)對筆者表示,認爲成立這樣的委員會目的是在與白宮對抗,鞏固其基本盤。他說,設立衆議院特別委員會的所有事項都由多數黨控制,議長可以控制委員會的成員。 麥卡錫選擇的主席將探討最受其基本盤歡迎的中國問題,因此可能會削弱白宮話語的“政策效力”。 曾在克林頓政府擔任助理國防部長的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認爲,“無論拜登政府做什麼,共和黨反對派都會採取右翼立場,並說這還不夠”。

三、共和黨議長會更加強調中國是美國一切問題的始作俑者。相比民主黨更多籍由人權民主,筆者認爲共和黨議長將更多從“安全”角度切入。

麥卡錫發佈的主要監督白宮的議程包括國土安全和邊境危機、調查科技大公司對言論自由的管控和威脅、中國、安全、新冠源頭、追查亨特、調查阿富汗災難性的撤退、華盛頓無節制的支出、司法部門、教育內容規範、能源保護以及美國工業、國稅局政治化以及濫用、繼續打擊官僚腐敗(抽乾沼澤)等13項。關於“中國”的議程具體表述爲:“我們將成立一箇中國特別委員會,就美國如何在對華經濟和技術競爭領域贏得勝利,進行調查並提供政策建議。”

四、總的趨勢

  1. 有學者認爲未來中美關係將不穩定或者進一步受挫。

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主任邁克爾·歐漢隆表示,共和黨控制的衆議院可能會進一步破環中美關係。首先,他們可能認爲真正下大力氣“打擊中國”會更好的策略,會試圖將拜登在應對中國方面描繪成軟弱的形象,這取決於他們選擇如何在 2024 年與拜登競爭。

保守派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 )表示,衆議院共和黨人可能會嘗試對中國採取比拜登和特朗普政府更強硬的態度,這兩個政府都沒有特別激進(筆者注:他居然認爲還不激進)。 如果特別委員會能夠實現兩黨合作,衆議院或許能夠發起議案,並簽署成爲法律。即使形不成法律,但最起碼通過爭論提高了選民的關注度,甚至引起華盛頓的關注。不過,他也表示,共和黨的親商業人士可能會在中美關係發揮調節的作用。

格雷格·瓦利埃(Greg Valliere),AGF投資熟悉政策與戰略分析師撰文認爲,中國議題會出現在兩黨的議程上。麥卡錫抓住了一個可以團結難以駕馭的衆議院的問題。 我們的底線是美中關係將保持不穩定狀態,在貿易等問題上不會有重大突破。 他說“對中國的反感是華盛頓罕見的將進步左派和特朗普民粹主義者團結在一起的問題之一。 雙方都認爲中國對美國進行間諜活動,對持不同政見者態度惡劣,在新冠疫情問題上不透明,在貿易上進行不公平競爭。 特朗普肯定會在他的競選活動中呼應這些主題。”

布魯金斯學會1月4日發表的《2023年美中關係路線圖》評論文章稱,2023年美中關係將“從秩序到混亂”。文章說,共和黨控制的衆議院將公開批評中國的活動,包括調查新冠疫情的起源。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將競相在對華強硬立場上超越對方。拜登政府將利用兩黨力量,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威懾力量,並限制中國在國家安全敏感領域的技術進步。

2. 有學者認爲當下對華關係已經足夠差,不會更差了。 在賽奇看來,華盛頓兩黨目前的對華態度相當一致,因爲麥卡錫成爲議長不會出現什麼明顯的變化。對華強硬是華盛頓目前的全面做法。 賽奇強調,“我認爲成立另一個委員會來研究中國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拜登的對華政策官員幾乎是清一色大西洋派,而不是之前所謂的“知華派”。顯然,拜登並沒有打算去接觸、理解中國政府,而是要與盟友建起一道阻華壁壘。特朗普時期好歹派了箇中國的老朋友去當大使,拜登則派了一個講法語的曾常駐歐洲的職業外交官出任對華大使。將中國定義爲“對手”,出臺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芯片與科學法案》,等等,如果說特朗普時期叫囂更多,那麼拜登則是實打實在部署對華戰略。所以有很多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深感拜登對中國實力上升反應過度。對於歷來主張“小政府”的共和黨議長,是否會將更多精力放在對華政策等外交議題上,採取比當下民主黨更加嚴厲的對華政策,並不見的。但是,是否會讓中國更緊張,可能。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