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氣輸送管道泄露事件持續發酵。美聯社9月29日報道,“北溪”管道的泄漏點已經增加到4個。作爲歐洲能源“大動脈”,“北溪”天然氣管道關係到整個歐洲大陸的能源安全。歐盟多國懷疑,“漏氣”由蓄意破壞所致並啓動調查。對於“誰動了‘北溪’”尚沒有定論,但這起處處蹊蹺的事件對歐洲能源安全、俄烏局勢的影響引發擔憂。《華盛頓郵報》指出,眼下的最新事件可能標誌着“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徹底終結。
真相迷霧重重
“北溪”天然氣管道泄露背後的真相迷霧重重。
9月28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發表聲明稱:“所有可獲得的信息都表明,‘北溪’管道泄露是一場蓄意破壞造成的。”瑞典安全局29日表示,無法排除管道泄露“背後有外國勢力”。丹麥能源署署長在27日發佈的新聞公報中說,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是極其罕見的。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稱,“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似乎已經想好要責怪誰了。”
儘管歐洲政客們表態含蓄,但明裏暗裏將責任推給俄羅斯的意味濃厚。對此,俄羅斯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28日稱,俄方早就預見到會有這類“荒謬、愚蠢”的說法。他同時呼籲相關國家與俄方溝通和對話,以弄清“北溪”管道損壞的來龍去脈。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28日在社交媒體上宣佈,俄方將就針對“北溪”管道的破壞行爲要求召開聯合國安理會會議。29日,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辦公室發佈消息稱,俄羅斯將對國際恐怖主義行爲提起訴訟,同時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將對事件展開調查。
歐洲冬天難熬
對本就困於能源荒和高通脹的歐洲來說,這起事件無疑是“雪上加霜”。儘管事發時兩條管道都沒有向歐洲輸送天然氣,但是事件對國際市場造成了不小衝擊。泄露事件的消息傳出後,27日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上漲約20%,達到每兆瓦時約205歐元,這一價格是去年同期的5倍。
而能源危機背後,則是歐洲國家可能面臨更廣泛的危機。8月,歐洲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錄得49.2,低於榮枯線,創18個月新低。作爲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製造業、服務業、貿易和建築業等所有被調查行業的經營環境都“陰雲密佈”,零售業景氣信心指數落至歷史最低。顯然,在能源供應困難和價格高漲的情況下,歐洲人不但要面臨生活上的寒冬,還可能要忍受大量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的“經濟寒冬”。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官員在接受Politico採訪時表示,這次泄露讓所有人都在想,“爲了熬過這個冬天,我們要過得多麼卑微?”
除了經濟影響外,大量天然氣泄露還可能對這個地區和全球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美聯社9月28日報道,由於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北溪”管道泄漏造成的甲烷排放量,相當於丹麥全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同時也可能是阿利索峽谷災難所釋放的溫室氣體的五倍。2015年,美國阿利索峽谷天然氣泄漏,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甲烷泄漏事件,共計泄漏了約10萬噸天然氣。
引發外界擔憂
“北溪”天然氣泄露事件更引發了國際社會對跨國基礎設施脆弱性的擔憂。俄羅斯《獨立報》28日刊文稱,“破壞歐洲基礎設施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紐約時報》指出,不止“北溪”管道,實際上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阿塞拜疆等國向歐洲輸送能源的漫長管道都很容易被破壞。這起泄露事件“向已經緊張不安的歐洲表明”,包括“其他管道、海底電力和電信電纜在內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多麼脆弱”。
丹麥皇家國防學院海洋作戰中心研究員納爾遜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很難確定誰爲此負責,也很難預防類似的事件。正在奧地利維也納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的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28日對媒體記者表示,“每個人都應該保持高度警惕。”
瑞典外交大臣林德表示,“北溪”管道泄露再度提醒歐洲國家,當前國際及地區的安全形勢非常不確定。俄羅斯《獨立報》認爲,“北溪”管道發生爆炸表明,烏克蘭危機已經直接轉移到歐盟境內。文章認爲,此次破壞活動的一個目的是使俄烏衝突國際化。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