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適老化”要有利老年人全面“融入”

亞太日報

text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發佈《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系統展現了後疫情時代老年人的數字生活變化,最顯著的變化是使用社交工具更頻繁,95.09%的老年人認爲疫情之後學習網絡操作非常有必要,93.36%的老年人認爲自己能學會智能手機上網。報告顯示,2017年起老年羣體微信支付金額基本呈直線增長,以2017年第一季度爲基準(100%),2021年第二季度增長爲5227%。

  近年來,我國基於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提高了社會治理和服務效能。與此同時,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防疫等社會生活中遇到不便,難以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爲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讓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職能部門部署開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工作,互聯網企業和有關機構抓緊落實相關改造措施,初步取得積極的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中出現了一種偏向,認爲既然部分老年人不會上網和使用智能手機,不能適應廣泛運用智能化服務的社會環境,最好的適老化就是將這部分老年人“隔離”開來,爲他們提供“弱智能化服務”或傳統服務。按照中央要求,互聯網應用適老化要“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有人對此理解爲,對部分老年人只需提供傳統服務和線下渠道服務,無需提供智能化服務和線上服務。

  上述認識既不符合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的方向,也不符合老年羣體對互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服務的實際需求。《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認爲,鑑於老年人在使用網絡和智能手機方面的弱勢,一些家庭和生活場景對他們照顧很周到,而這種照顧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人們對老年羣體的“弱者印象”,一些老年人也會自覺不自覺認同這種消極形象。報告發現,很多老年人內心深處渴望被認可、被接納,他們有較強的學習、適應網絡和智能化服務的動力。

  所以,真正好的、負責任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是要逐漸填平“數字鴻溝”,而不是加劇“數字鴻溝”;是要充分尊重和滿足老年羣體渴望被認可、被接納,願意學習和適應互聯網社會的內在需求,而不是漠視、否認他們的需求;是要不斷提高互聯網應用的人性化、適老化水平,有利於老年人更好適應、全面融入廣泛運用智能化服務的社會環境,而不是要通過“數字鴻溝”,將部分老年人從智能化服務環境中“隔離”出去。

  爲此,中央強調“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制相結合”,要求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抓緊解決目前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切實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務需要;在此基礎上,逐步總結積累經驗,不斷提升智能化服務水平,完善服務保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有效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

  總之,互聯網是應用適老化改造,不是要通過弱化甚至取消網絡和智能化服務來“適應”老年人,而是要通過科學、系統的改造,使網絡和智能化服務更好地適合老年羣體的實際需求,同時幫助老年人提高使用網絡和智能化服務的水平,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並融入網絡社會。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