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影視行業的破與立

亞太日報

text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後,影視行業按下了暫停鍵。但在短暫的沉寂後,影視行業積極融入抗疫大軍。在抗疫形勢向好後,覆盤影視行業在這期間的表現,可以看到其所呈現出如下特點:

首先,影視行業突破困局,建立全媒體聯防聯控機制。如何在災難面前積極應對,變困局爲戰機,這是影視行業所面對的首要問題。此次戰“疫”中,電視平臺、網絡平臺和短視頻平臺形成媒體矩陣,積極投入抗擊疫情的節目製作中。電視平臺成爲此次戰“疫”的主力軍。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爲代表的電視平臺發揮主流媒體權威性、導向性和普及性的優勢,公開透明、及時高效地播報疫情,發佈防控資訊和健康知識,讓觀衆獲得更多安全感,起到凝心聚力、鼓舞士氣的作用。

網絡平臺是此次戰“疫”的生力軍。在網絡平臺全面超越電視平臺的當下,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戰“疫”作用,引導網民尤其是網絡活躍度最高的年輕用戶積極投入全民戰“疫”行動中,是網絡平臺的應有之責。愛奇藝推出的《中國醫生》、優酷推出的《中國面孔》和騰訊推出的《正月裏的堅持》等戰“疫”節目,聚焦一線醫護人員、志願者和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令觀衆爲之感動。

短視頻平臺是此次戰“疫”的輕騎兵。光明日報全媒體先後推出了《疫情下的2:14》《90後,“到!”》等微視頻。《疫情下的2:14》將個體之愛與人間大愛結合起來,以細膩的手法,彰顯了大國大愛的主題;《90後,“到!”》則呈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在抗疫中迎來的成年禮,被全網轉發。抖音、快手等14家短視頻平臺協同作戰,開闢戰“疫”專區,統一節目包裝,全網同步推送。此外,民間拍客、播客等視聽新業態的製作者以普通人的視角記錄戰“疫”故事、分享戰“疫”趣聞和感動瞬間,成爲這場阻擊戰的有益補充。

其次,影視行業打破僵局,創新研發影視製播新模式。爲了打破僵局,許多影視公司調整拍攝計劃,向網絡平臺出售甚至捐贈影視版權;許多電視臺根據頻道定位和自身優勢,創新研發新的節目樣態、錄製方式和傳播渠道,努力盤活行業生態。湖南衛視的戰“疫”公益節目《天天雲時間》基於“宅生活”的戰“疫”背景,採取“雲錄製”“雲互動”和“雲播出”的方式,運用“雲”連線技術將視頻小屏拼接成電視大屏,將身處不同地域的九位嘉賓和一位主持人融入同一畫面,通過互動答題、公益募捐等環節,爲困於家中的觀衆解壓,接續傳遞正能量。

最後,影視行業調整佈局,謀劃後疫情時期的再出發。爲了保證在疫情期間和疫情過後能夠平穩有序地復工復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業倡議,謀劃行業發展。國家廣電總局組織製作播出機構,向湖北省定向捐贈數百部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和廣播劇供湖北各級廣播電視臺免費播出;有關部門呼籲停工的影視企業和劇組合理調整項目合同和資金流向,以團結姿態共同抵禦疫情和行業風險。北京、上海等傳媒行業集中的區域陸續出臺針對影視企業的扶持政策,爲疫情期間和疫情過後的復工復產減輕企業負擔、開啓綠色通道,儘可能地減少疫情對行業的影響。

對於影視行業來說,此次疫情既是危局又是變局,關鍵看如何破局。比如,當幾乎所有人都居家防疫,戶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的時候,電視的潛在受衆無形中成倍增長。一家人難得的長時間共處,讓客廳再度成爲居家活動的中心,這給予處在發展瓶頸中的傳統媒體以重新“佔領客廳”、收復失地的契機。再者,此次疫情對影視產業鏈上某些環節的實際影響相對較小。像策劃、編劇、作曲、配音、服裝設計、動漫繪製以及公衆號運營等不需要大量人員聚集的工種,可以通過線上互動的方式完成工作。而一個較長時間的“休假”,有助於影視行業冷靜思考發展前景,沉澱藝術構思,積蓄文化力量。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