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艾仁
人類與環境之間是一種非常密切的相互依賴關係。環境影響人類的行爲、情緒和健康,進而影響其生產力、效率和表現。健康的頭腦存在於健康的身體中,而健康的身體又與健康的環境密不可分。環境不受國家和民族之間地理邊界的限制,一個國家的污染可能會對其他鄰國造成損害,這個過程不需要獲得任何准許。
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挑戰。工業化、碳排放和固體廢物是大多數國家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問題。發達國家有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應對這些挑戰,但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
氣候變化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只有集體努力才能解決和克服這一難題。然而,一些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忽視、破壞了環境,這對該地區乃至全世界都是有害的。現在是時候糾正這種情況了,發達國家必須起帶頭作用。它們有技術和資源來修復受損的環境。
中國理解並主動承擔起其責任。中國已經發展爲一個全球大國,擁有治理環境的技術和足夠的資源,能夠爲解決環境問題做出貢獻。
10月12日,中國領導人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峯會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爲指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要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二是以綠色轉型爲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發揮綠水青山的巨大效益。加強綠色國際合作,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三是着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扶貧等方面實現共贏,增強各國人民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以國際法爲基礎,維護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有效地遵守和執行國際規則,而不是隨意利用或拋棄這些規則。制定新環境保護目標時既要雄心勃勃,也要務實,以使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和公正。
希望所有發達國家都能向中國學習,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既然這些國家有資源,它們就有義務貢獻自己的力量。只用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拯救地球、人類和生物多樣性。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