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競選啓用這一招,兩黨政爭上升爲路線之爭

亞太日報

text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衡山】

伴隨着美國第二波疫情的發展和蔓延,美國國內冷戰思維的話語也愈演愈烈——不僅僅出現在特朗普政府的一些行爲中,也出現在一些當局人物的言語中,近期蓬佩奧在尼克松圖書館的反華演講,更是集中體現。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冷戰思維也出現在美國國內政治鬥爭中,比如副總統彭斯爲特朗普連任的助選演講。

種種跡象聯繫起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冷戰思維似乎成了一些美國政治人物的思維模式,無論國際行動還是國內行動。當然,不可避免的是,冷戰思維也在社會大衆層面蔓延,不僅在美國,連在中國也都可以感受到其蔓延的程度。而這些都會對已經面臨危機的中美關係罩上一層陰霾。

“冷戰幽靈”一直在美國上空遊蕩

近日,蓬佩奧最近的這份講話,將矛頭直指中國共產黨,警醒美國要把注意力放到中國共產黨身上,中美關係的關鍵是中共道路與自由世界相悖,給世界帶來極大危險。他號召聯合盟國與中共對抗,爲自由而戰。蓬佩奧的講話意圖是重新挑起意識形態之爭,將中美衝突溯源到意識形態層面,從而爲美國對峙中國找到真正的根源,爲美國的行爲提供“合理合法”依據,並且套上道德高地的外衣。

這就是典型的冷戰思維模式。看看他表述中的那些象徵性對立的符號:非黑即白光明與黑暗,我們與他們,自由與奴役,等等。蓬佩奧打出中共牌顯然是想更加凸顯這種對立,更加凸顯美國作爲“光明”的代表,更加強調“自由”受到威脅。

當然了,冷戰思維在美國並不新鮮。美國曆屆政府都會一定程度上訴諸冷戰思維,以獲得其行爲的原動力和道德依據。從里根政府將蘇聯當成“邪惡帝國”,到小布什政府把反恐戰爭與反“邪惡軸心”放在一起對待,再到如今特朗普政府把矛頭對準中國,把中國視爲“修正主義的國家(2017年底《美國國家戰略報告》語)”,美式冷戰思維的核心在於試圖跳出國與國層面的關係,直接訴諸意識形態衝突、對峙乃至你死我活之爭,因爲後者顯然更具所謂的“正義感”,類似於宗教上的神諭號召。

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冷戰思維者可以跨越國界,舉起旗幟,振臂高呼,組成聯盟,統一思想,發起類似“聖戰”的行動。在這個意義上,冷戰思維者其實與一些宗教原教旨主義者的思維方式有一致之處。只不過,不同的的是,美式冷戰思維的思想依據是所謂的“自由民主”思想,符合近代西方的發展道路,因此成了西方代表,給了他們足夠的支撐。

從歷史上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對蘇“遏制政策”的提出者喬治·凱南正是冷戰思維的主要開啓者,他將蘇共視爲邪惡勢力的根源,以此來對照美國所代表的正義和光明。現在,蓬佩奧重拾凱南牙慧,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極端地套用意識形態武器。

本質上說,這是一種簡單化的思維,用“我們”和“他們”間的對立方式來看待世界,簡單地把勢力相爭劃得一清二楚,更容易博得衆人眼球,尤其是大衆層面的關注。在疫情形勢緊張、大選民調低迷的情形下,蓬佩奧重新祭出冷戰思維,一方面有其實用主義的考慮,可以轉移視線,鞏固特朗普陣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可見冷戰思維在美國一直有市場,深深隱藏在很多人的心裏,在某個恰當時機重新擡頭,恰好說明這個“幽靈”始終存在,只要有合適的氛圍,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露面。

疫情之下特朗普反覆打“中國病毒”牌,美國政府接連不斷推出打壓中國的政策,再加上連綿不斷的貿易戰,都爲冷戰思維擡頭提供了氛圍;蓬佩奧只是一個醒目的典型代表,但也表明美國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以更加對立的姿態對待中國態。

兩黨政爭似乎上升爲路線之爭

大選在即,選情吃緊,疫情一直沒有好轉跡象,這都是特朗普政府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針對現階段民主黨在民調上的優勢,特朗普競選團隊從各個方面進行反擊。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把冷戰思維用來對付民主黨,把民主黨視爲敵人,爲特朗普贏得更多的同情與支持。“敵人”的概念完全不同於政治派別的概念,後者在於行爲方式的不同,根本而言,走的道路是一致的;但“敵人”不一樣,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經歷的是“生死之爭”。

這種方式非常明顯地表現在彭斯7月17號爲特朗普競選造勢的講話中,他指稱拜登是“社會主義者”,這頂帽子一扣下去,傳統的兩黨之爭擡高到了兩條路線之爭。在此情況下,彭斯所說的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及的“生命和自由”,就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指涉的美國價值觀,更是影射一旦拜登上臺,美國人的生命和自由就會受到威脅。在彭斯、乃至特朗普競選團隊眼裏,當下的大選,似乎已經不是同一個體制之下兩個政黨的選舉競爭,而是兩種體制、兩種思想意識、兩條道路間的鬥爭。冷戰思維幽靈遊蕩在美國上空,其國內政治如同國際關係一樣,也正在遭遇兩種不同意識形態驅使下的鬥爭。

彭斯的國內選戰動員號召,與蓬佩奧的外交行爲模式,其思維邏輯是一致的。更值得體味的是,彭斯的講話,反映出美國社會分裂已經到了非同一般的地步,一方把另一方視爲 “敵人”的思維方式,是極端政治化的最極端表現,左右兩端不可調和幾成事實,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探究美國社會分裂的緣由,離不開冷戰思維在美國國內的廣泛流行並廣爲接受。這自然與美國一些政治人物大力助推有關。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霍夫斯塔德曾總結,美國的政治傳統是不同勢力間的“共識”,關於國家道路的理念和財權處理的方式,多少會達成一些共同認識。這種共識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已開始走向分崩離析,在特朗普政府治下,更是加速分裂。彭斯的講話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冷戰思維在大衆媒體上的演繹

冷戰思維不單是政治人物的話語方式,也在美國的大衆媒體上不斷演繹,導致其走向更廣泛的全民化參與。一些右翼媒體,如福克斯新聞,大多數時間把矛頭對準民主黨,將其定位爲“敵人”,採用斷章取義的方式,藉着新聞名義傳遞極端政治思想。媒體上所謂新聞節目已鮮少有客觀報道,多數是新聞主持人闡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內容則多半是爲特朗普辯護和叫好。即便是在疫情每日迅猛上升的情況下,福克斯新聞有意淡化處理,而時將絕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特朗普一再強調的“法律和秩序”以及重開經濟方面;至於疫情確診數和病死數,總被輕易地一語帶過。究其原因,主要是先入爲主思想作祟,把自己的對立方作爲要消滅的對象,這樣的方式自然會造成一邊倒“新聞”。此類新聞傳播模式的根源在於冷戰思維,先樹立敵人意識,然後選擇“新聞”,目的是獲得鬥爭勝利。

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聯網普及的當下,新媒體異常活躍,媒體活動者的個性魅力尤其突出,一定程度上促使極端化話語的產生。當然,一個基礎是,極端化的政治氛圍早已存在。媒體的多樣化、極端化與大衆的接受度,兩相共行,讓極端化思想有了廣泛市場,促使冷戰思維進一步走向大衆層面。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中國國內的大衆媒體,同樣有各類輿論涌現,以愛國名義宣揚對抗的話語也時有出現。比如近日中美關係跌入低谷,網上也出現了一些有明顯話題消費傾向的言論,或是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我們要避免的,一是鬥爭,另一則是沿着冷戰思維方向前行。

6月30日,哈佛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教授Steven Walt在《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文章,批評美國那些抱定冷戰思維看中美關係的人,指出作爲一個發展勢力強盛的大國,中國勢必會成爲美國的對手。在今後若干年裏,這種情況不會變化,美國要做好準備。但不是用冷戰思維的方式對待,更不是把目標定爲改變中國,而是謀求共同發展,在一些雙方有共同興趣和利益之處進行合作,如氣候變化和防疫方面等。

但遺憾的是,這種理性的、基於現實的意見在當下恐很難被美國政府決策者聽進去。當然,換個角度也說明中美之間仍存有一些有見地的意見,我們也應對此報有信心。同時,要認清冷戰思維的實質,現在與凱南當年已非同日而語,要真正形成國際站隊陣營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局部領域美國的冷戰話語仍有可能佔據一定市場,尤其是在此氛圍之下對中國的反感情緒會有所增加,我們要做好充分準備。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