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獨孤求敗,赴美難求一勝,清華附中男籃用12年找差距

亞太日報

text

2019年底,網絡上一則“清華附中慘敗!輸給美國第178名高中42分”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

作爲國內13年12冠的霸主,在國內“獨孤求敗”的清華附中是否真的與美國高中有這麼大差距?記者帶着這樣的疑問採訪了清華附中“馬約翰班”辦公室主任羅健。

不出去打不知道差距有多大

“不出去打不知道差距有多大。”羅健告訴記者。主管“馬班”多年的羅健是清華附中男籃赴美交流歷程的親歷者,他並不諱言中美高中籃球的巨大差距,但也指出網上的消息不太準確。羅健告訴記者,贏了清華附中42分的對手瓦薩琪高中,並不是一支弱旅

“這個學校很強,我們到美國也不會挑弱隊來打。”據記者查證,瓦薩琪高中男籃目前排名猶他州第一名,今日美國(USA Today)網站顯示,上賽季結束時該隊排名全美第十。

這支隊伍還是一支“國際縱隊”,擁有來自馬裏、加拿大、巴西、斯洛伐克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球員,通過中國籃協“菁英計劃”赴美深造的原清華附中隊員李信儀也在其中。

由於美國各地高中籃球賽事較多、進程不盡相同,網上流傳所謂“全美第178名”只是即時排名,並不能反映球隊的真實水平。

順着這次比賽,羅健向記者介紹了清華附中男籃赴美交流比賽的由來。

2007年,清華附中男籃首次摘得中國高中男子籃球聯賽全國總冠軍。在國內問鼎的他們得到贊助商的邀請遠赴夏威夷參加伊奧拉尼傳統籃球邀請賽。正是在這次比賽中,羅健第一次見識了中美高中籃球的鴻溝。

“打之前我們就知道有差距,但打的時候還是很驚訝,差距特別大。當時清華附中在國內靠的是高強度防守壓迫對手,而在美國第一場球我們就被對手壓得喘不過氣來。”羅健說

認識到差距的清華附中從2007年之後每年都要去夏威夷參加這項籃球邀請賽,“有幾年國內比賽的贊助商換了,我們沒得到去夏威夷的機會,但我們自費也要去。”但是十幾年來,清華附中僅贏過一支美國本土高中球隊。

羅健說:“這麼多年就僥倖贏過一次,那次是運氣特別好,其他的比賽最好的情況是輸18分。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打不過,但就像我們籃球隊的口號一樣‘球可以輸,但不能服輸’。”

從“獨孤求敗”到“找虐圖強”

明明打不過卻又不斷地去挑戰,這種看似“找虐”的參賽經歷,在羅健眼中卻十分寶貴。羅健表示,夏威夷邀請賽是非常好的鍛鍊機會,這樣的機會清華附中在國內並不容易找到。

據羅健介紹,以清華附中高中男籃的實力,在國內可以跟很多大學球隊“掰手腕”,與同年齡段的地方體校、俱樂部梯隊、國家U系列梯隊也互有勝負。去美國、歐洲等地交流參賽,是爲了進一步尋找差距、提高實力

與此同時,伊奧拉尼傳統籃球邀請賽有趣的賽制也是吸引羅健和清華附中積極參賽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羅健介紹,邀請賽共有16支球隊參加,分爲上下半區,第一場比賽類似於“定級賽”,勝者進入實力強勁的上半區,此區多爲美國本土高中,敗者則進入實力較差的下半區,夏威夷的籃球水平和美國本土差距較大,所以此區多爲夏威夷本地高中。

上半區的球隊打單循環,下半區的球隊打單淘汰,決出各自半區的冠軍。這樣的賽制既保證了實力弱一些的球隊可以有和強隊交手的機會,又不至於每場都輸球。

羅健告訴記者,清華附中在與下半區的球隊交鋒時戰績不錯,幾乎每次都進入決賽。今年首戰“定級賽”輸給瓦薩琪高中之後,清華附中男籃連勝兩場進入決賽,在決賽中僅以微弱劣勢惜敗。

據羅健介紹,這項邀請賽還特別爲高中生球員制定了一些規則,比如比賽只分上下半場,每個半場第9/10/11次犯規執行 “1+1”(如果第一罰不中防守一方可以直接搶籃板打反擊),這樣可以讓落後者有更多縮小分差的機會,比賽中出現加時、絕殺的概率很高。

羅健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那邊,規則沒有說不可以聯防,但如果你守聯防,對手就不進攻了。由於沒有進攻時間限制,對手會在中場一直運球。我們只好換成人盯人的策略,但這樣又防不住。”

羅健表示,這些規則意味着鼓勵個人進攻、快攻、反擊,非常適合高中生球員,也讓比賽特別精彩。

差距不止於球場

羅健多年來帶領球隊南征北戰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中美籃球的差距,不只是在賽場上。

“差距是綜合的,全方位的,除了技戰術,體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美國,週末家長開車載着孩子到處跑去參加各種比賽,有可能這場籃球比賽結束了,孩子就要趕赴下一個場地參加棒球賽、橄欖球賽或者是其他什麼比賽,體育已經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他提到,在美國,基層的優秀教練非常之多,不少基層教練都能對一些基礎動作進行講解,並且大部分基層教練教出來的東西比較標準化,說明美國對於籃球教學是有一個統一規劃的。

羅健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難忘的經歷:“我們的女籃有一次在美國比賽,到第四節還剩5分鐘輸着將近30分,但我們不想放棄,既然出國來鍛鍊了就必須要達到鍛鍊的目的。我們叫暫停佈置了緊逼戰術,5分鐘的緊逼是很冒險也非常累的,姑娘們用很多魚躍救球、倒地拼搶追回來了十幾分。”

“離場的時候,全場的美國家長站起來響起掌聲,都在豎大拇指,喊着‘China’。輸了球還受到這樣的鼓勵,這是我們在國內從沒有過的經歷,是對體育精神的一種詮釋,我覺得這就是體育文化。

校園籃球出人才也需要“精英模式”

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有潛力的籃球苗子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到普通學校發展,傳統體校在體校招生方面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羅健表示,清華附中男女籃在過去十幾年的實踐證明,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籃球人才的道路是走得通的。在開展校園體育的過程中,學校既要加強面向所有學生的普及教育和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培養和提高,也可以將少數“運動精英”培養成高水平體育人才。

據羅健介紹,清華附中十餘年來已經向各大高校、國家U系列梯隊、各俱樂部輸送了很多球員。

從已經在CBA、WCBA立足的鐘誠、韓旭到去年在選秀中被選中的王少傑、孫思堯,以及入選國青U16的羅浩源、李信儀等,事實證明清華附中正走在正確的人才培養道路上。儘管中、美在高中籃球方面差距巨大,但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普及和提高是不矛盾的。競技體育要培養高水平人才,我覺得還是要‘精英模式’,清華附中這條路是能走通的。”羅健說。

羅健認爲,校園培養體育人才的最大優勢在於全面育人、全面發展的成長環境。他舉了清華大學女籃隊員馬嘉瑩的例子。

馬嘉瑩出生於籃球世家,他的父親馬永忠作爲廣東宏遠男籃領隊,曾糾結過是讓馬嘉瑩進入宏遠的培訓體系專攻籃球,還是把孩子送到清華附中,在讀書的同時參加籃球訓練。

“馬嘉瑩的父親跟我聊過,在清華附中上學一年以後,馬嘉瑩回去和宏遠的同齡隊員們聚在一起,她的談吐、舉止都很不一樣,眼界也更加開闊,這就是教育和環境的力量。”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