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逾一星期,中國終於在周一就美國發起的貿易戰還擊。中國日前宣佈,為了維護中國利益,自2018年4月2日起對原産於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並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關稅。從涉及產品清單看,雖然並未包括被市場視為「重量級還擊」的大豆,但中方欲藉此向美方示威的意圖很明顯,亦突顯中方不想重演日本上世紀的「角色」。
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與日本的貿易戰,其開端與今次極為相似。據交銀國際早前發表的報告謂,由於1980 年代,日本在鋼鐵、汽車、機床及半導體等各種高科技領域取得驚人進步,因而令美國相應行業的損失可能性大大提高。與此同時,日本本土亦不斷宣傳發展「資訊社會」的目標,更把目標視為一種新形式的民族主義,這樣更進一步加深了美國對日本挑戰的恐懼。
報告指,在科技的進步下,「技術民族主義」讓日本重拾信心,更從缺乏天然資源、頻繁的地震與海嘯,以及二戰後缺乏核打擊力而導致的脆弱性中走出來,並令日本從一個長期缺乏安全感的國家,一躍成為當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亦由於日本貿易大升,日本開始由一個原本處處受到美國保護的得意門徒,於短時間內成為世界上主要債權國。
當年美國的貿易逆差約為 1,670 億美元,其中約580 億美元是來自日本,而日本則透過不斷回收從出口獲得的美元,並用以購買美國國債,就像現時中國的做法一樣。於1987年,美國終於按捺不住,美國國會極速發佈了一份長達2,000多頁的貿法案,目的是保護本土市場,並迫使日本把市場向外開放,更同時限制了日本在美國的投資。
在一眾保議主義法案,再加上在1985年於美國主導、包括美日等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所簽署的廣場協議(The Plaza Accord,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滙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滙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夾擊下,日本迅速崛起的勢頭被徹底瓦解,日本經濟更落入「失落的二十年」,不過,美國與日本之間的巨大貿易逆差並沒有解決。
前車可鑑,中國怎會想落入同樣的境況?又怎會不作奮力還擊?在此情況下,試問市場又怎會平靜呢?
撰文:評論員陳見
更多: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