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綜合 牧之
近日,歐盟委員會透露他們正在草擬一項法案以限制人臉識別技術在歐洲的應用。該法案或將禁止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時限最高將長達五年。以便監管機構可以有時間研究如何防止這項技術被濫用。
歐盟委員會將他們的計劃做成了一份18頁的文件,這將會在現有的《通用數據保護法》的基礎上做出進一步細化管理。該法案可能會對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規定使用時限。但是對於公共安全和技術研發領域,該法案可能會減少對這一部分的限制。
作爲AI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個重要組件,人臉識別技術在近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移動支付和物品使用權識別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民用化使用場景,而它更廣泛的應用需求體現在警方通過人臉識別數據庫進行的公共安全防控和犯罪嫌疑人追蹤。包括美國和英國的警方都已經開始在使用這項技術了。
不過隨着全球範圍內對該技術的使用越來越廣,它所面臨的爭議也在全面發酵。首先引發公衆質疑的就是它的識別準確率。據瞭解英國警方和美國警方在使用人臉識別後都接到過相關的投訴,投訴者表示自己被警方傳喚要求接受調查,僅因爲自己的長相酷似某個數據庫中罪犯而被人臉識別技術鎖定。而另一個方面,各大社交平臺上“如何騙過人臉識別”也是一大熱門話題。不少人都嘗試過用硅膠臉膜來解鎖手機,甚至有人成功用臉膜騙過了機場的人臉識別閘機進入了候機樓。
而公衆輿論對人臉識別的更大質疑體現在過度濫用上。該技術依賴於生物特徵採集,人臉生物特徵的唯一性也是和指紋相同的。但是由於政府監管的缺失,它被過度的應用於非公共安全領域。大量軟件的支付手段甚至解鎖手段都可以用到人臉識別,甚至有的汽車廠商都要將人臉識別作爲噱頭加入到新車宣傳中。這也引發了該信息數據庫是否會被泄露的質疑。
誠然,該技術的應用可以帶來高效快捷的出行和消費體驗,但是也讓自己的隱私暴露無疑,甚至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個人的行爲畫像。
歐盟委員會的這一法案或許可以給這項火熱的技術一個冷靜的機會,便捷和隱私如何選擇,這是個問題。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