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市上演“三國殺”,減產協議難穩固

亞太日報

text

2020年4月13日凌晨,舉世矚目的歐佩克+石油談判緊急視頻會議傳來最新消息,與會各國最終達成減產協議,第一階段將於今年五、六月份每日減產原油970萬桶。這是歐佩克+機制成立以來達成的最大規模減產協議。

此次歐佩克+石油談判一波三折。一個月前由於石油價格大崩盤,沙特與俄羅斯多次揚言絕不首先減產,但每桶二十多美元的低價給產油國帶來的畢竟是白花花銀子的損失。在撐了近一個月後,沙特和俄羅斯最終還是回到了談判桌。本輪從4月9日舉行的歐佩克+機制緊急會議幾天內一直在“達成或不達成”協議臨界點上左右搖擺。原計劃初步減產原油1000萬桶,但由於墨西哥不滿意自身的每日40萬桶的減產份額,表示僅願意每日減產10萬桶,導致協議未能生效。最後,在美國的直接介入下,事關各方終於在13日凌晨達成協議。

這次協議的歷史性意義表現在,原先在歐佩克+之外的美國最後一刻參與介入減產行動。根據協議,美國、巴西、加拿大會承擔總計370萬桶/日的減產規模,而其他20國(G20)集團國家將共計減產130萬桶。從現實的角度來說,這份減產協議對沙特、俄羅斯、美國這“三大石油巨頭”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沙特和俄羅斯避免了“單打獨鬥兩敗俱傷”局面的延續,美國適時地在一個特殊時點介入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爭端,巧妙地施以援手,將沙特和俄羅斯纏鬥解套,併成功地將一個時期油價的“兩國博弈”演變成爲“三國殺”局面。特朗普總統再一次在石油市場施展了他的“交易的藝術”。

儘管這次歐佩克+石油談判的成果來之不易,但仍然應該看到,這份協議並不包括強制約束性的條款,協議的履行因而是不穩固的。按照協議,減產計劃從2020年5月開始實施,爲期兩年,並將在2021年12月由相關國家進行再次審覈。計劃分爲三個階段,其中2020年5月至6月將每日減產970萬桶,2020年7月-12月將每日減產800萬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將每日減產600萬桶,沙特和俄羅斯兩國的減產以每日1100萬桶爲基準,而其他國家的減產則以各自2018年10月的產量爲基準。不難看出,協議爲今後一年半多的國際石油主要產油國設定了各個階段減產的份額,但能否落實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

首先,減產協議是在一個特殊的時期達成的,基本反映了供求關係的預期。目前的國際形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發展趨勢充滿不確定性,以沙特、俄羅斯和美國爲代表的主要產油國的抗疫形勢並不樂觀。在嚴峻的疫情發展階段,產油國希望石油市場暫時穩定,石油價格也保持相對穩定,爲抗疫提供穩定的財政支持。我們看到,協議簽訂後,國際油價並沒有大幅度上漲,只是小幅度上漲了大約2%左右,基本上反映了價格市場對今後一個時期石油產量相對穩定的預期。

其次,目前石油市場上歐佩克+體制已經不能完全反映石油市場供求格局,尤其是美國實際上已成爲背後掌控石油市場的“場外力量”這一基本因素。目前的歐佩克+機制形成於2016年,由沙特主導的歐佩克和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共23個國家組成,但目前全球產油第一大國美國並未參加這一機制。美國期初不熱衷於加入歐佩克+體制,主要是想在場外保持對沙特、俄羅斯等產油國的影響力。但長期遊離於這一體制之外,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即時穩定性帶來了負面影響。最近一個時期,特朗普總統多次直接和沙特及俄羅斯領導人通話,反映出美國迫切希望在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爭鬥中發揮關鍵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美國是否就此獲得今後較長時期內對主要產油國的調控能力,這仍然是難以確定的。

再次,儘管這次石油減價協議有一定的“歷史性”意義,但該協議的穩固性和前景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國際石油市場穩定性帶來的最大的挑戰,仍然是新冠肺炎的前景不明確性。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有170萬,現在難言最終的感染人數。已有觀點認爲,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影響將超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是這樣,全球經濟和能源的格局都將發生史無前例的變革。可以預期的是,在全球生產、消費、物流和新能源格局面臨巨大變化的大背景下,美國、俄羅斯與沙特主導的國際石油減產協議難免受到時代洪流的衝擊。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