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萬“閒瘋帝”在線“監工”,是關切也是期許

亞太日報

text

最近,許多宅在家裏的網友發現了新“樂趣”:觀看武漢版“小湯山”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造過程的現場直播,在線“監督”醫院施工進程,這也被網民們稱作“雲監工”。

這幫“雲監工”自稱“閒瘋帝”,不僅24小時輪班觀看直播,打卡上下班,在評論區報到,還化身“起名鬼才”:管混凝土攪拌車叫“送灰宗”,電焊工作組是“焊舞帝”,有輛藍色挖掘機廢寢忘食地工作故得名“藍忘機”……最受監工們喜歡的是“叉醬(黃色叉車)”,小叉車超話、叉醬全球粉絲後援會也已迅速建立起來。

直到1月30日凌晨2點,仍有4000多萬“夜班”監工在線工作,他們在評論區高呼:“覺可以不睡,但工不可以不監”。施工直播隨時點進去觀看人數都是千萬級,相關話題在微博上也已閱讀上億——這可能是史上關注度最高、監工人數最多的建築工程了。有網友就調侃:“不知道現場工人冒汗沒有?後脊樑上全是眼睛”。

網友爲施工設備起名圖片來自微博

關注即關心,圍觀即抗“疫”。與其說是“網絡監工”們在雲監督,不如說這是廣大網友關注疫情的另類表達。

直播評論區刷屏的“小藍小藍挖土不難”、“叉醬叉醬勞動榜樣”、“小綠小綠超有效率”……這些“應援”口號,更多的是以一種相對輕鬆的方式,傳遞人們對疫情的關注、對醫院早日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期待,以及對連夜施工、與疫情賽跑的工人們道一聲:辛苦了!

“雲監工”們絕不只是無聊,網友們24小時輪班觀看的,其實是希望——他們之所以這麼關注武漢版“小湯山”的建設,起初或許跟“6天建成”的神速度帶來的刺激感有關,但後來則主要是因爲,“小湯山”醫院代表的是某種治癒與希望。

作爲普通人,“宅在家”確實是對抗疫最大的貢獻,但很多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不能像醫護人員、建設者們那樣到現場爲疫情出把力,那就換另一種“參與”途徑——用“雲監工”的方式表達在場感。這種“在場”,本質上是見證,也是打氣。

很多網友稱“聽不到挖掘機的聲音睡不着覺”,目的就在於能看着醫院一天天成型、時刻掌握疫情的最新動態,讓處在戰疫一線的工作人員知道:他們的貢獻,正在被記錄、被圍觀、被讚揚;他們的背後,還有4000多萬乃至更多人在關注、關心、關切。

對許多觀看這場直播的人而言,在線“雲監工”也是他們拉近自身與疫情距離的方式,是“身在本營心在‘戰疫現場’”的真實表達;對被關注者來說,這是一種督促,更是一種鼓舞,這會無形中激發一線工作人員與時間賽跑的勇氣,也是對疫情之下“你我同在”意識的強化——面對疫情,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人。

因此,從物理的角度來看,“關注者”或許是被迫宅在家中、孤零零的個體,面對屏幕裏與日俱增的數字和疫情地圖,他們看起來是那麼無措。

但從心理層面來講,人們永遠不會感到孤獨,通過一場場直播、一次次評論區互動,抑或是爲施工設備取的一個個名字,人們逐漸完成了自身與疫情的關聯,以及“我們”這個共同體的建構。

“哪裏有恐懼,哪裏就有愛”,“如果有一天,我的城市生病了,那麼我們每一個人,搭把手,就過了”……就像《非典十年祭》最後的總結一樣,若干年後,關於今天的電影和紀錄片會怎麼拍呢?希望那時,我們關於這段歷史的共同記憶,雖然有“閒瘋”,但也有參與;雖然包裹着恐懼,但實質永遠是愛。

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疫情面前,那些確診病例的數字、那些合力抗疫的努力,都與人們休慼相關。而“雲監工”,正是以圍觀、以行動、以愛去強化這重情感關聯的行止,是對那種共同記憶地圖的走心繪製。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