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立各色“中國工作組”是冷戰思維作祟

亞太日報

text

2020年以來,美國先後推出了多個“中國工作組”,如2020年5月成立的衆議院“中國工作組”,2020年7月成立的國土安全部“中國工作組”,以及今年2月成立的國防部“中國工作組”。然而,美國成立這些工作組並不是爲了促進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也不是爲了增進美國府會及民衆對中國的瞭解,而是爲了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這成爲美國重啓冷戰思維的又一例證。

一方面,這些“中國工作組”的出現反映了美國府會及兩黨對中國發展壯大的不正常恐懼和焦慮。這些工作組雖屬不同部門,由不同人員構成,側重點亦不同,但均打着“應對中國威脅”的幌子出現在世人面前。以衆議院“中國工作組”爲例,該“中國工作組”由衆議員邁克爾·麥考爾任主席,成立初衷旨在“應對現存的和新興的、跨領域的中國威脅”。顯然,邁克爾·麥考爾等人錯誤地認爲中國已經對美國構成了“全方位的威脅”,因此才推出了這樣的工作組;依照美國國土安全部網站所發消息,該部成立“中國工作組”的目的則是“全面地闡明、優先考慮和協調該部應對中國對美國本土構成的不斷演變的威脅”;美國國防部所成立的“中國工作組”,則側重美國在軍事安全領域以及地緣戰略方面所面臨的“中國威脅”。拜登在宣佈該“中國工作組”成立時稱,“由奧斯汀部長成立的這個中國工作組將審視我們的戰略、作戰概念、科技、軍力態勢等等。”由此可知,對中國發展壯大的不正常恐懼和焦慮,是推動美國成立這些工作組的主要驅動力。

另一方面,這些“中國工作組”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明顯有凝聚國內共識、動員全政府乃至全社會之力對中國進行全方位遏制和打壓之意。歷史上,美國爲了維護國內的團結,往往樂於爲自己尋找和塑造一個敵人,二戰前的德國、冷戰期間的蘇聯、“9·11”後的國際恐怖勢力,均是美國不同時期的敵人。以二戰後的美蘇關係爲例,美國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就開始了對蘇聯敵人形象的宣傳和塑造,包括利用各種媒介和渠道將蘇聯描述爲獨裁、黑暗、殘酷、封閉的形象,給蘇聯貼上“邪惡帝國”的標籤。經過長年累月的刻意塑造,蘇聯成爲美國民衆心中“最邪惡也最具威脅的敵人”,這種敵人形象至今仍深刻影響着美國民衆對俄羅斯的觀感。蘇聯的解體讓美國失去了對手。在此背景下,美國又開始了尋找敵人的過程,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也爲這種思維推波助瀾。

上述“中國工作組”成立後,渲染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可謂不遺餘力。如美國衆議院“中國工作組”2020年9月所發報告,就如何應對“中國威脅”提出了多達400多項政策建議,其中178項爲立法措施。同年10月,該工作組又推出了所謂“中國工作組法案”,包含多達137項分法案及建議條款,妄圖通過立法手段對中國進行全方位遏制和打壓。同時,上述報告和法案的捏造過程,也是衆議院“中國工作組”凝聚反華共識、實現社會動員的過程。工作組主席麥考爾同年9月稱,該工作組成員過去五個月時間與至少130位各方面政策專家、企業界領袖、其他國會成員以及多位現任和前任兩黨政府官員進行會晤,就中國所構成的“威脅”開展系列討論。

然而,所謂“中國威脅”只是美國的一廂情願,畢竟新中國在成立70多年裏一直高舉和平發展旗幟,既無稱王稱霸擴張之心,又無對外侵略威脅之實。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有着這個東方民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邏輯,也爲人類擺脫貧窮落後實現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成爲新的動力源和重要合作伙伴。中國的發展壯大是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肆意對中國進行遏制和打壓也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中美關係正常化40多年來,中國在中美關係中長期處於不利態勢,不時面臨美國的挑釁和打壓,最突出的便是經貿、人權、臺灣等議題,但中國始終沒有屈服於美國的壓力。今天,置中美間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對於世界的共同責任於不顧,企圖通過各種“中國工作組”對中國進行強力遏制,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顯然是不現實的,也註定是徒勞的。

對於中美這樣的世界大國而言,雙方存在競爭甚至是衝突毫不奇怪,也不足爲懼,關鍵是怎麼看待和應對。如果抱着冷戰思維和零和心態不放,認爲中國的強大就意味着美國的衰落,認爲中國強大後必然會像西方列強一樣國強必霸,顯然是對中國的誤讀,也是對世界發展趨勢的誤判。相反,如果能夠跳出冷戰思維的窠臼,控制住樹立假想敵的衝動,正確看待並管控中美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並在符合雙方利益的領域進行坦誠合作,不僅能夠讓中美關係重回正軌,讓兩國實現共贏,也能造福包括兩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