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硬派奪回伊朗最高立法機構控制權,意味着什麼

亞太日報

text

2月22日,伊朗第11屆議會選舉初步結果公佈。據媒體報道,在已經宣佈投票結果的42個議會席位中,保守派候選人獲得了約五分之四席位。初步計票結果還顯示,伊朗強硬派代表、前總統內賈德的14位前內閣成員及當時的央行行長都已經當選。

這意味着,伊朗強硬派力量在2016年議會選舉遭遇慘敗之後,將重新奪回伊朗最高立法機構的控制權。此次議會選舉是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問題最終協議、並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制裁措施後,伊朗舉行的首個全國性選舉。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潛旭明認爲,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的國際環境惡化、經濟態勢惡化,民衆將怒火發泄到溫和派頭上,令魯哈尼爲代表的溫和派承壓,使選情向着有利於強硬派的方向發展。

在經濟上,美國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開始尋求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經濟制裁措施一再加碼,包括伊朗最高領袖辦公室及相關機構、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朗中央銀行等機構全部被列入制裁名單。受美國製裁影響,伊朗石油、金屬、航運等經濟關鍵行業遭到沉重打擊,伊朗原油出口量從高峯期每天250萬-300萬桶,暴跌至不到30萬桶。石油收入銳減令伊朗經濟承受巨大壓力,伊朗里亞爾大幅貶值,美元兌里亞爾市場匯率由2015年的1:33000跌至目前的1:140000左右;截至2019年12月,伊朗年度通脹率爲38.6%。2018年底-2019年初,因雞蛋等生活必須物資價格飛漲還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潛旭明認爲,美國製裁給伊朗國內民生和經濟發展帶來困難,溫和派的對美政策未能有效迴應國內民意,引發內部動盪使最高決策層傾向於給強硬派更多話語權。

在政治層面,美伊緊張關係進一步加劇,在導致地區局勢更加惡化的同時,也給了伊朗國內強硬派爭奪更多話語權的機會。隨着美國一步步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力度,作爲迴應,伊朗也逐步停止履行伊核問題最終協議相關條款。1月3日,美國在巴格達國際機場暗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後,伊朗隨即宣佈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第五階段,併發射導彈襲擊美國駐伊拉克軍事基地作爲報復,伊美險些爆發戰爭。在此過程中,革命衛隊誤將烏克蘭民航客機擊落,由於機上大部分乘客是伊朗人或伊朗裔外國人,引發伊朗民衆極大不滿,伊朗多地爆發抗議示威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最高領導層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考慮,希望對內對外都實行比較強硬的政策。

最高層的這種想法,讓強硬派重新掌控擁有立法、彈劾、預算審查等權力的議會顯得順利成章。在本屆議會選舉中,負責審查候選人資格的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一口氣取消了90%改革派候選人的參選資格,這是過去40年來從未出現過的局面。憲監會的這一決定直接導致議會290個議席中的230個沒有改革派候選人、160個選區沒有競爭對手。

潛旭明表示,面對一個強硬派主導的議會,魯哈尼政府將面對極大壓力,其推行的改革計劃和人事任免等問題或將受阻。同時,美伊關係也將進一步惡化,伊核協議、中東局勢等恐怕要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