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切勿將“對華示強”等同於戰略自主

亞太日報

text

4月24日,歐盟對外行動署發表涉南海聲明,污稱我船隻在牛軛礁活動“危及地區和平與穩定”,並再度提及充滿主觀惡意的所謂“南海仲裁案”。在中歐關係經歷波折之際,有歐盟“外交部”之稱的對外行動署不思亡羊補牢,講善修睦,卻煽風點火,挑撥是非,令人歎爲觀止,哀其不智。

歐盟對外行動署此番聲明是其積極策劃的“印太方略”的組成部分。自2019年起,法國、德國、荷蘭相繼發表所謂“印太戰略”,強調其作爲利益攸關方的身份,亮出了積極有爲參與印太地區事務的訴求。今年以來,歐洲在印度洋及我周邊地區更是動作頻頻。

4月5日,法國邀約美日印澳四國在孟加拉灣舉行爲期三天的“拉彼魯斯”海軍軍事演習,與所謂“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在軍事領域實現對接。4月14日,德國和日本首次舉行外長與防長的“2+2”對話,兩國同意在情報共享協議基礎上,加強國防、軍事裝備和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合作。4月19日,歐盟理事會通過一份題爲《歐盟在印太合作戰略》的聲明,計劃加強歐盟在印太地區的存在和行動,並擬於9月份提出具體的印太戰略。

與此同時,法、英、德等歐洲大國派出或擬派出軍艦,前往南海宣示軍事力量,凸顯歐洲急於作爲地緣戰略力量參與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地區博弈的色彩。

歐盟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區的“鷹勢”介入有追隨美國政策的一面。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後,確定了聯合盟友圍遏中國的策略,不僅全盤繼承了特朗普時期的印太戰略,立足美日印澳的四邊合作機制,而且謀求擴展其範圍和功能,實現“QUAD+”的目標。歐美關係在拜登上臺後迅速回暖,一再強調跨大西洋的價值觀盟友關係,在對華問題上不斷對標對錶,就涉疆、涉港港等問題一體聯動。

此番歐洲在南海問題上發難,在軍事動作上向美看齊,也是跟進美國政策的延續,是歐美雙方修復“跨大西洋同盟”的重要一環。從根本上看,歐美同屬西方陣營,在地緣政治上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補疊加的。未來,英、法、德等歐洲大國在中國周邊涉海問題上與美國的同步性還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

歐盟近期在印太地區的動作也是其亞洲策略大調整的重要步驟。歐盟對其過去的亞洲政策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認爲其存在對單一經濟體過度依賴的問題。歐盟自詡爲印太地區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需要拓展新夥伴關係,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尤其是在中美戰略博弈日益凸顯的形勢下,歐盟更爲關切供應鏈安全問題。

爲此,歐盟加大了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所謂“志同道合”夥伴的合作,與日本、新加坡、越南簽署自貿協定,全面升級同東盟的戰略伙伴,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博雷利稱,歐盟全面的亞太戰略將基於兩大支柱:一個是與中國關係的再平衡,將中國視爲“夥伴、競爭者和對手”,一個是加大對其他亞洲國家的投入,尤其是所謂“志同道合”的夥伴。

歐盟在我周邊海域秀肌肉、博眼球也是其尋求戰略自主的折射。近年來,歐盟高調提出“歐洲主權論”,追求發展不同於中美的“第三條道路”,在國際上頻頻就價值觀問題發聲,組建有效多邊主義的“小圈子”。涉足國際海洋事務,發揮海洋治理的引領作用則是歐盟拓展國際影響力的高速“增長點”。“基於規則的海洋治理”和“確保海洋安全和自由航行”是歐盟在國際海洋事務中追求目標,也是其樹立全球大國形象的關鍵抓手。

而在涉海事務上注入價值因素則是歐盟體現其獨特性的路徑。德國外長馬斯在參加同日本的“2+2”會晤前強調,要更加註重印太地區的人權問題、價值觀問題。當前,歐洲內部反華勢力興風作浪,價值觀議題是其裹挾歐洲政壇的利器,大有“對華不談價值觀問題就是政治不正確”之勢。因此,歐洲在處理涉中國海上事務時更容易戴上有色眼鏡,誤入歧途,自以爲是地發表缺乏事實根據的荒謬言論,將刻意示強誤等同於戰略自主。

不過,在印太問題上,歐盟也意識到其與美國的戰略目標是有一定區別的,歐洲更看重的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活力和市場潛力,而且激化該地區的地緣政治矛盾並不能使歐洲從中漁利,反而可能引火燒身。因此,歐洲在該地區雖然複製了美國人提出的“印太”概念,但卻將其擴大至非洲東海岸,凸出“安全”概念,淡化“軍事”色彩,並提出包容性原則,一再強調不是要構建排斥中國的包圍圈。

事實上,當前歐洲自身深陷疫情及經濟困境,已無暇他顧,在中國周邊海域的動作更像是樣子貨。但倘若因此而干擾了中歐關係發展的大局,對歐洲而言實屬得不償失,想藉此在印太地區獲得入場券甚至貴賓席,大概率是找錯了方向。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