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一帶一路”成“生命之路”

亞太日報

text

據澳大利亞媒體5月24日報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近日威脅要與澳大利亞“切斷聯繫”,理由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即將加入“一帶一路”項目。疫情衝擊下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因素,引發外界對“一帶一路”合作走向的一些質疑。不可否認,疫情對“一帶一路”合作確實造成了一些影響,但都是暫時的,也是局部的。從整體和長遠看,經過疫情的考驗,共建“一帶一路”的基礎將更加牢固,動力將更加充沛,前景將更加廣闊。

對疫情給“一帶一路”合作帶來的影響,需要進行客觀分析。一是由於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相關國家的開放度,在基建、貿易、投資等領域的需求萎縮,“一帶一路”海外園區經營困難,很多企業轉產從事醫藥物資生產。二是疫情下的隔離封鎖使發展中國家製造業所需的原材料供應中斷,國內交通和運輸部門嚴重收縮,出口收入急劇下降,導致債務問題加劇。三是國際資本普遍受到約束,國際金融機構投資小心謹慎,美歐日韓等國企業合作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的意願所有下降。

但要看到的是,這些困難是暫時的,也是局部的。7年來,中國同138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展開了2000多個合作項目,解決了成千上萬人的就業。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總額超過了7.8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了1100億美元。儘管遭到疫情衝擊,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資逆勢增長11.7%,貿易額增長3.2%。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5月24日在兩會記者會上表示,此次疫情期間,“一帶一路”的許多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都爲抗疫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巴經濟走廊能源項目一直在堅持運行,爲巴基斯坦提供了三分之一的電力。在本地區大面積斷航停航情況下,中歐班列1-4月開行數和發貨量同比上升24%和27%,累計運送近8000噸抗疫物資,成爲歐亞大陸之間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路”。

可以說,“一帶一路”變成“生命之路”,驗證了“一帶一路”建設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從長期來看,“一帶一路”並不會因爲疫情而停滯,反而會激發新的活力與潛力;醫療、衛生等健康合作將成爲“一帶一路”的新的增長點。危中也有機,後疫情時代,沿線國家甚至包括一些西方國家也希望“一帶一路”建設能夠帶動其自身發展。因爲從根本上講,“一帶一路”建設有助於全球抗疫,有助於維護以多邊主義爲基礎的國際秩序。

未來要進一步實現“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向以下五個方向發力。

第一,完善頂層設計,要精準發力、輕裝上陣。王毅表示,中國將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將“一帶一路”打造成一條發展之路、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在理念層面,“一帶一路”要緊密對標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深度結合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三鏈重構。同時,要爲“一帶一路”減負,大規模、重資產、長週期項目要充分論證、適度壓縮,確保每一個落地項目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要重視國際合作,例如,東盟已經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短期內,可優先推動周邊國家及亞太區域的互聯互通,鼓勵中日韓企業合作開拓東南亞、中亞市場等。長期看,要將“一帶一路”納入全球治理和多邊主義框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努力同聯合國專門機構、歐盟、東盟、非盟等區域組織合作建設“一帶一路”。

第二,重視產能合作,推動新基建、跨越電商等優先發展。過去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這裏的基礎設施往往指鐵路、輕軌、港口、橋樑、水壩、經濟走廊等傳統基建項目。在“後疫情”時代,要從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向新型基礎設施項目過度和升級,要有效帶動各國產能合作,避免有通道而無產業的“通道經濟”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促進了數字化解決方案、數字化工具和服務的使用,但同時也暴露出國家之間存在的數字化鴻溝,很多人的數字普及率遠遠落後,這是痛點,即是機遇。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爲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國際社會在這方面有需求,中國企業在這方面有優勢。此外,在糧食、農產品貿易等領域的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不少“一帶一路”國家是農業優先的國家。

第三,要不斷充實中國地方開放實踐。“一帶一路”是中國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頂層設計,無論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還是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地方開放實踐,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在疫情之前,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東南沿海省份對接“一帶一路”有亮點、有力度,其他地區相對較弱,甚至有些中部地區省份認爲“一帶一路”建設與自己無關,因爲地理上不沿海、不沿邊。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專門提出以共建“一帶一路”爲引領,加大西部開放力度。支持新疆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形成西向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文化科教、醫療服務中心。支持重慶、四川、陝西發揮綜合優勢,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支持甘肅、陝西充分發掘歷史文化優勢,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節點作用。支持貴州、青海深化國內外生態合作,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支持內蒙古深度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提升雲南與瀾滄江-湄公河區域開放合作水平。“一帶一路”對中國城市而言,就是要有飛揚過海的藝術,既飛,當然力圖飛洋過海,要向外飛,在國際市場上經風雨,在市場經濟中見世面。

第四,重視企業主體作用,尤其是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生力軍”作用。曾經一段時期,在國際社會看來,“一帶一路”項目主要是中國國有企業完成。同時,將工程基建項目看做是“一帶一路”的代名詞。未來,要積極鼓勵民營企業發揮作用,同外國中小型企業積極合作,來構建健康的產業鏈條。疫情期間,要嚴格規範中資企業海外併購,“低位抄底”模式要變,成爲世界一流企業沒有捷徑可言,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倒逼企業家精神,增加企業綠地投資,做到安營紮寨,而不是“蜻蜓點水”。

第五,要加強軟聯通建設,構建“健康+數字絲綢之路”體系。軟聯通有助於夯實“一帶一路”的民意和社會基礎,要加強涉外法律、會計審計、評估評級、戰略諮詢、傳媒教育等領域專業人才與和智庫建設。適時成立“一帶一路”公共衛生援助基金,深度挖掘與轉化“一帶一路”數據資源。世界經濟論壇5月4日發表評論文章《疫情將如何影響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疫情將加速數字“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對於阿里巴巴、騰訊和華爲等中國科技公司來說存在數字價值鏈機會。中國的醫療技術行業同樣可能在國外尋找機會。在過去的幾個月裏,阿里巴巴健康、平安好醫生等在線醫生諮詢平臺的諮詢量激增。鑑於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衛生部門短缺,如果配備當地人才,類似的技術也能夠在國外成功實施。疫情也使中醫藥國際化迎來了重要的窗口期。中國將與沿線國家一道,大力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爲各國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新增長點,爲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更多新動力源。

總之,“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也需要根據國際社會面臨的挑戰與實際需求進行動態調整。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