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損人利己的“護欄”?“美國夢”該醒了

亞太日報

text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已近8個月,很多人期待的中美關係轉圜並未如期到來。拜登與前任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屆政府在貿易、科技、軍事等領域全方位打壓、制衡中國的同時,並未中斷與中國高層的交流與對話,還似有若無地釋放一些中美關係緩和的利好信號。

本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就中美關係和雙方關心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習近平強調,“中美應該展現大格局、肩負大擔當”,拜登表示,“兩國沒有理由由於競爭而陷入衝突”,雙方都同意繼續通過多種方式保持經常性聯繫。外界注意到,此番對話中,拜登沒有提及新疆、香港、臺灣等敏感議題。有輿論據此認爲,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對華強硬政策未達預期,未來對華政策可能轉向,中美關係將逐步趨向緩和。

然而,友好對話的氛圍尚未散去,美國的拳頭又打了過來。彭博社報道稱,美國正考慮對中國產業補貼政策進行新的調查;另據《金融時報》報道,美國政府正考慮民進黨當局提出的請求,將臺灣在美機構“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爲“臺灣代表處”。特別是後者,將意味着美國政府放棄“一中政策”,向島內“臺獨”勢力釋放嚴重錯誤信號,給本就劍拔弩張的臺海關係火上澆油。

美國政府官員曾表示,拜登與中國領導人通話,是爲了給兩國關係“設置護欄”,轉眼間,美國就用主權問題挑戰中國底線,豈非親手拆毀“護欄”?還是說,美國政客幻想打造的,本就只是保證美國可以動手打人,中國卻不能還手甚至不能喊疼的“護欄”?

拜登政府這種一邊假意揮舞橄欖枝,一邊用看似比特朗普更強硬的姿態,在人權、臺海、南海、經貿等領域瘋狂試探中國底線的做法,恰恰展現出其在國內面臨左右爲難的戰略困境。

一方面,拜登政府正承受商界要求改善對華關係的壓力。拜登能在去年的大選中獲勝,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商界的支持。然而,半年多來,中美經貿關係遲遲不見好轉,拜登信誓旦旦的取消加徵關稅承諾也未見兌現,美國企業坐不住了。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美國企業巨頭正設法打擊國會和拜登政府的反華情緒,阻止其在經濟領域出臺對華打壓措施。商界意識到,在對華問題上,民主黨建制派與共和黨沒有本質區別,已不再視其爲可靠盟友,一些企業的遊說團隊正將目標轉向國會的進步派人士。

另一方面,拜登跳不出美國右翼設置的反華陷阱。去年大選前,特朗普陣營給拜登扣上了“對華軟弱”的帽子,也是爲其執政挖了個坑:若拜登緩和中美關係,則印證右翼“對華軟弱”論所言非虛;若拜登延續對華強硬路線,則證明特朗普“英明神武”,拜登只是“邯鄲學步”。對拜登來說,設置新的議題跳出右翼設置的話語陷阱纔是正途。然而,控制疫情、恢復經濟等國內議題乏善可陳,再加上拜登團隊缺乏政治遠見和魄力、只顧收割短期利益,使其不敢與右翼勢力徹底決裂,反而被“反華”套牢,並在歧路上越走越遠。

兩方面的壓力造成了拜登既想通過釋放對華利好信號,安撫美國商界的情緒,又企圖通過打造“比特朗普更強硬”的形象來謀求政治私利,爲防止打壓圍堵中國引發中美衝突,還想設置“護欄”……拜登政府始終試圖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小心翼翼地在各方之間搞平衡。這種投機心態體現在對華關係上就是,重承諾輕實舉,既想得便宜又不想吃虧。

在美方不斷試探中方底線,蠶食中方利益的背景下,顯然不能由美國單方面定義所謂“護欄”。7月底的天津會談上,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曾提出兩份清單、三條底線,可看作是中方對有效管控中美關係設置的“護欄”。從安克雷奇到天津,中方已經清晰闡明對發展中美關係的態度和立場,拜登政府若有意維護中美關係穩定大局,就必須拿出對中國最起碼的尊重,若仍舊說一套、做一套,還幻想從“實力地位出發”,打造只對美國有利的“護欄”,註定是癡心妄想。與中國打交道,美方必須學會傾聽與尊重,並保持相向而行。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