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海外記者 Alice
編譯 艾仁
在美國和西方國家最近對中國商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後,中國正在尋求擺脫美國的包圍。
除了加強與新加坡、印尼和韓國等亞洲國家的關係外,中國還確定北京需要提高長期作戰意識,以“雙循環”增長模式加快形成新的發展局面。
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抵制中國商品,甚至禁止華爲、中興和字節跳動等中國科技企業。
考慮到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以及全球疫情正在加劇外部風險,中國正在尋求降低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
爲打破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中國正在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即以“內循環”爲主優先推動內需,以“外循環”爲支撐開發外部市場。
該新發展格局強調,國內貨物流通和互換將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下一個“五年計劃”(2021-2025年)預計將進入“內循環”階段,會發生巨大變化,以儘量減少美國的打壓以及艱難的國際市場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從2020年5月中旬開始,“經濟內循環”和“雙循環”發展模式的概念,在一些會議、經濟論壇和企業研討會上,被中國官員多次提及。在專家和人們近期的熱烈討論中,“流通”也成爲中國經濟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
中國最近宣佈,將取消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以出口爲導向的經濟模式,該模式極大推動了中國的發展,使其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並發展爲“世界工廠”後,這一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近年來,隨着中國希望在“全球價值鏈”上走得更遠,以出口爲導向的發展模式也暴露出諸多不足。
這一目標,加上與美國在貿易和技術上的激烈競爭,以及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分裂,都促使中國尋求經濟“自治”。
據中國官方說法,中國正面臨着“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包括全球經濟放緩、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中斷以及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增強。
因此,中國需要在技術和市場方面擁有更多自主權。要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中國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的完整版本將於2021年3月公佈,但初步分析顯示,中國將通過減少對美國技術和出口的依賴來促進自主發展。
因此,技術將是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領域之一。美國針對華爲並限制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迫使中國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對進口技術的依賴。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aymond Yeung表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戰略,是因爲擔心未來2到3年內,外部市場的需求很難恢復到以前。
獨立經濟學家Hu Xingdou則認爲,此舉有可能是爲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包括與美國甚至西方國家“脫鉤”。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