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乏術的康沃爾G7峯會

亞太日報

text

“國際峯會來來去去,只留下擺拍的合影與無人閱讀的聯合聲明。”英國《金融時報》會前稱,不同於上述場景,此次七國集團(G7)峯會似是“西方展示領導力的最後機會”。當地時間13日,G7峯會於英國康沃爾郡閉幕並公佈聯合聲明。爲期三天的議程中,西方抓住這所謂的“最後機會”了嗎?

式微乃“大勢所趨”

諸多事實擺在眼前,七國集團的輝煌時刻已成過去式。

上世紀70年代,七國集團GDP約佔世界的80%,如今這一比例已降至40%左右。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教授史蒂夫·希弗雷斯發文指出,曾經,七國集團峯會在重塑世界經濟、推動全球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經濟實力下滑,其角色已從“最初關注全球經濟問題”轉向“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問題”。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嘲笑該集團“非常過時”,而如今拜登政府重返國際事務,似乎爲七國集團提供了新的存在理由。

“G7領導力下降、影響力不如從前,這是大勢所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扁平化”,不可避免地改變了極少數國家壟斷財富與技術的局面。此外,G7創立之初的歷史背景如今也已不復存在。

劉衛東還指出,新冠疫情尤其凸顯出七國集團“在走下坡路”,無論是疫情應對能力還是疫後經濟復甦,發達國家都沒能表現出比發展中國家更強的處理能力。

“承諾多於行動”

疫情、氣候與貿易是此次峯會“雄心勃勃”的核心議題。給全世界接種新冠疫苗、設置全球最低企業稅率以及加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都是七國集團在聯合聲明中發出的“有力承諾”。但觀察家指出,關鍵問題是,在提出這些“令人振奮的口號”之後,七國集團能否真正切實可行地落實仍是未知數。

聯合聲明稱,七國集團承諾今明兩年向低收入國家提供10億劑新冠疫苗。即使能夠兌現,該承諾對於當前全球抗疫形勢來說不過“杯水車薪”。世界衛生組織稱,全球至少70%人口完成接種才能真正結束疫情,而這需要110億劑疫苗。

峯會舉行期間,抗議活動不絕。“停止空洞承諾”“抵制七國集團”“承諾多於行動”等口號,是抗議者對七國集團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疫苗分配、社會公平等領域失責的批評。

《金融時報》指出,在七國集團已無法代表全球經濟的現實背景下,疫情、氣候和貿易問題“最終需要中國的合作”。“這些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如果沒有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的參與,是無法解決的。”

“中國是一切的潛臺詞”

“中國是一切的潛臺詞”。美國試圖團結G7對抗中國影響力早已是“司馬昭之心”。

爲抗衡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七國集團當地時間12日宣佈將啓動一項名爲“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以滿足中低收入國家40多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需求。

美國白宮當天也發佈聲明強調,B3W倡議是一個“由主要民主國家領導的、以共同價值觀爲導向的、高標準和透明的”基礎設施夥伴關係。不過,《紐約時報》指出,白宮未提出任何財政承諾,而且美國及其盟國對如何應對中國尚存在尖銳分歧。

顯而易見,B3W倡議是美國主導下與中國公開進行競爭的產物。“但這種競爭本身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劉衛東認爲,美國可能並不願爲此過多投入,而是“喊出一種口號,希望各個西方國家都拿出一部分資金”。同時,七國集團內部的差異與分歧也會使倡議真正推進起來“並不容易”。“就像當初的‘印太戰略’一樣,口號喊得很響,但是做起來很難,而且越做越發現很難。”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