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走到了最後一頁,無論是多項資管政策的出臺和落地,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相繼開業,都讓這一年的銀行理財變得不平凡。生財君帶您一起來回顧一下,2019年的銀行理財,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變化一:淨值型產品越來越多
2018年4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實現資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要求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業務本源,打破剛性兌付,實行淨值化管理。
在政策的引導下,各銀行均致力於理財產品轉型,理財淨值化轉型也在有序推進之中,部分銀行的淨值型產品發行速度提升較快。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11月份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爲1383只,較10月份增加了298只,環比增長27.47%,其中有150只產品爲理財子公司發行,新增淨值型產品數量創新高,且連續五個月超過1000只;其中,封閉式淨值型產品1179只,開放式淨值型產品204只。今年以來,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穩步增長,下半年以來發行量大幅增加。
從各大銀行的發行數量來看,11月,華夏銀行共發行了270只淨值型理財產品,繼續處於領先位置,工銀理財、青島銀行分別發行了126只、68只淨值型理財產品,分列二、三位。
根據銀登中心公佈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末,淨值型產品存續餘額7.89萬億元,佔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比例爲35.57%。雖然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淨值型產品規模仍然偏低,截止到今年末,預計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可達到50%左右。根據資管新規,銀行要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全部理財產品的轉型工作。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明年銀行的轉型任務將非常艱鉅,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會繼續大幅增長。
變化二:理財子公司從無到有
2019年,被稱爲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
6月3日,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業經營。隨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相繼開業,除6家國有大型銀行外,光大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正式開業,此外,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兩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中信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等銀行理財子公司籌建申請已經獲批。
目前國有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面向公衆發行了理財產品,其中工銀理財和交銀理財已經在着手承接母行遷移過來的產品。10月21日,工商銀行發佈公告,從10月19日至11月23日期間將182款由工行發行運作的產品分批遷移至工銀理財;11月25日,交通銀行也發佈公告,將於12月22日將交通銀行發行的部分理財產品交由交銀理財管理。兩行移交的均爲符合資管新規的淨值型理財產品。
從產品規劃來看,五大行產品體系整體表現出三大特點:以固收類爲主;初期主要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形式探索佈局權益類投資;產品體系規劃凸顯差異化戰略佈局,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
展望未來,普益標準認爲銀行理財子公司有三大發展趨勢。一是理財業務收入佔比將持續提升;二是資產配置方面,向全市場投資轉變;三是業務模式方面,銀行根據各自稟賦的不同,將走上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對於我國國有行和股份制銀行而言,其理財子公司將朝着綜合服務商模式發展,而城商行和農商行客戶資源和綜合能力相對有限,其理財子公司將朝着核心服務商模式或者專業服務商模式發展。
變化三:保本型理財逐漸減少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銀行不得發行保本理財,非保本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過渡期截止到2020年底。
在政策引導下,保本理財數量逐漸減少。最新數據顯示,11月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有9112只產品披露了收益類型,其中保證收益類產品341只,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1208只,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7563只,保本理財產品佔比降至17%,環比10月下降了2.1個百分點,降幅較前幾個月有所擴大。
其中,非結構性理財中保本產品的比例爲16.65%,結構性理財中保本產品的比例爲39.44%。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保本理財退出較爲緩慢,當年保本理財規模不降反升。今年以來保本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雖然在不斷走低,但降幅不是很大。在業內看來,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保本理財產品到期之後,銀行需要發行新的保本產品來承接存量資產;二是銀行攬儲壓力居高不下,假結構性存款受到強監管,保本理財退出之後沒有合適的替代品承接,銀行要解決大量保守型投資者的資金去向問題。
變化四:產品收益率持續降低
年初至今,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呈現單邊下行態勢,“破4”的預判也不斷出現。最新月度數據顯示,11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爲4%,環比10月下降2BP,同比去年11月下降40BP。自2018年3月以來連續21個月下跌,並創2016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即36個月新低。
不過,從週數據來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12月16日至12月22日這周的平均收益率爲4.05%,環比前一週上漲2BP,連續3週上漲並創10周新高。12月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溫和走高,主要是因爲年末流動性略有收緊。
換言之,隨着年末流動性緩解,下跌或將繼續。不難看到,2019年以來流動性持續寬鬆,央行不斷引導市場利率下行。與此同時,隨着銀行理財轉型的不斷推進,消化存量成爲轉型的重點之一,由於之前存量產品配置了不少高收益的長期資產,尤其是非標資產,產品到期之後需要新產品銜接,非標資產不斷壓縮,就導致新資產組合的整體收益率下降。
變化五:一元購理財產品出現
過去買銀行理財,5萬元的起購門檻攔住了不少投資者。不過,隨着去年資管新規和銀行理財新規的出臺,銀行理財門檻不斷降低,一些理財子公司充分利用政策優勢,開發出了1元起投的產品。
8月15日,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理財推出首款理財產品——(靈活配置)中銀理財-智富(封閉式)2019年01期,起購金額僅爲1元。據介紹,這款理財產品具有四大亮點,大類資產靈活配置、多元投資策略組合、多重把關風險控制、一元起售門檻更低。
在業內看來,1元的投資門檻,既可以惠及更多人,又可以讓投資者採用更靈活的投資策略,進行更豐富、更個性化的投資。隨着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陸續開業,未來這樣的惠民服務也會越來越多。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