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毛澤東
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高粱發起了雙反調查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今日就「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高粱發起了雙反調查」一事表示,「這是一起正常的貿易救濟案件。中國一貫反對貿易救濟措施的隨意性和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做法。我們會嚴格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和中國的相關法律,開展貿易救濟實踐。」
此前,中國商務部也曾明確表示,因初步證據和信息顯示,受美國政府補貼提振,大量、低價美國進口高粱損害了中國高粱種植戶,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這次中國商務部對美國祭出「雙反」,有一個細節尤其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那就是他們在沒有收到相關行業的書面申請或正式請求下主動介入發起調查。
對此,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解釋道:根據世貿組織相關規則,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有兩種情形,一是應相關產業申請發起調查;二是由調查機關依職權自主發起調查。由於中國高粱產業集中度低、種植戶數量眾多,產業難以準備必要的申請文件,中國政府主管機關根據自身掌握的初步證據自主對美高粱發起此次調查。
美國頻頻在貿易問題上向中國施壓
雖然中國政府和媒體在宣布相關事宜時,隻字未提此前特朗普政府做出的對中國進口太陽能板徵收關稅的決定,也沒有對美國橡膠聯盟1月30日對中國大陸提起「雙反」調查的事件,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此舉正是針對此前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連續打擊所做出的強硬回應。而觀國內輿論場,對中國政府的做法,中國網民幾乎是一邊倒的點贊、叫好。
早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在其競選演講中就多次對中國發出「貿易戰」威脅。在其上台後,雖然並未馬上兌現他此前承諾的「認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對華徵收巨額懲罰性關稅」等,但頻頻在貿易問題上向中國施壓,卻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政府剛柔並濟,以鬥爭求團結
對此,中國國內政策界、學界也有不同的認知和聲音。有人認為,中國正在崛起中。作為守成國的美國容易因「緊張」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發出不和諧的聲音,很正常。對此,中國需要理性對待,要保持「戰略定力」。尤其是他們通過援引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來告誡中國的決策者,要保持高度的自我克制,不要和美國發生正面碰撞。
另一種看法是,必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甚至要先發製人。這些學者認為中國已經崛起,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種種挑釁既是對中國國家利益的傷害,又是對中國人民的侮辱。在中美貿易領域,有學者列舉經濟數據試圖證實,一旦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必將「完勝」。他們對中國實力、中國經濟充滿了自信。
筆者看來,上述兩種看法只要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實基礎之上並做合乎邏輯的推理,那麼就都有其可供參考的價值。但筆者似乎更讚賞習主席和毛主席的兩個著名論斷。
2017年4月10日,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媒體說:「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習主席的表態迅速成為各國媒體爭相報導的頭條,在美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中美專家學者也普遍認為,這一認識奠定了未來中國對美政策的基石。鑑於中美作為當今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大國的基本現實,習主席的認知不僅有利於維護中美兩國關係的和平與穩定,對世界的可持續繁榮也產生了積極作用。
然而,我們現在畢竟得面對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那就是儘管中國領導人已經傾盡全力維護好中美關係,規避「修昔底德陷阱」,但是美國方面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朝核問題上讓中國為難,在台灣、南海、經貿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領域觸犯中國紅線。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想繼續實踐習主席講話所確立的總目標、總體認識,維護好中美關係的大局,就必須在策略上學習毛主席的鬥爭策略:「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我們最終的目標不是要破壞中美關係,更不是要把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大國推向戰爭的深淵。恰恰相反,我們為了維護好中美關係,使其能夠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正確軌道上良性發展,就必須對美國朝野之中某些對華抱有錯誤認知或意識形態偏見,或者始終以機會主義心態處理中美關係,妄圖以打壓、脅迫方式在兩國交往中謀取不正當權益的人,說「不」。
目前來看,中國選擇美國農產品作為突破口,對特朗普進行「回敬」,應該說是比較策略的。此前,美國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也曾聲稱,農業州被視為特朗普政治基礎的一部分。而National Sorghum Producers的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美國高粱的主要市場,自2013年以來美國對華高粱出口超過2700萬噸。這一事實意味著,一旦中國對美國高粱產業及其背後的農業州利益進行打擊,當地人及其在國會的代理人就有可能對特朗普執政集團進行遊說或者懲罰。
我們更欣慰地看到,中國商務部雖然強勢出擊,但也表示調查應在明年2月4日前結束,但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明年8月4日。這意味雙方還有談判迴旋空間。這種做法無疑是明智而策略的。重拳出擊,還以顏色;但同時又留有餘地,保持彈性。面對特朗普的洶洶鐵拳,中國太極剛柔並濟,正當其時。
撰文:亞太日報評論員王鵬
原文:
http://cn.apdnews.com/toutiao/820890.html
相片:亞太日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