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沃克
當投資者比較中國和東南亞的電商時,通常都會提出一個結論性的問題:東南亞的電商業是不是“要比中國落後五到八年”?對此,《南華早報》稱,因爲“落後”的現狀是肯定的,所以,其實根本問題不在於落後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改善現狀的方法,也就是“中國式電商是否是東南亞同行未來應該選擇的走向?”
所謂“中國式電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兩點特徵:第一,爲消費者提供海量的選擇,第二,利用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即“看不見的手”,來促進商家自主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改善經營方式。
接着,該報道分析稱,東南亞和中國的消費者和賣家行爲存在三點最基本的共同點:第一,如果商品質量好,而價格又足夠低,顧客就會立刻被吸引,並快速付款。第二,在東南亞和中國市場上,很大一部分商品的產地都是中國。第三,賣家都想增加自己的顧客量。
目前,東南亞電商平臺可分爲兩種類型,一是跨境電商,也稱區域性電商,以Shopee和Lazada爲代表,二是僅在某一國開展業務的電商,也稱本地性電商,例如,在印尼,這類平臺主要有Tokopedia和Bukalapak。
根據新加坡研究公司Momentum Works的調查,東南亞的本地性和區域性電商通常具有不同的優勢,例如,Bukalapak平臺上的商品主要來自印尼國內的中小型零售商,並且,與其他平臺上的商品很少有重疊,具有獨特性的特徵。而區域性電商Shopee則努力實現商品的多樣性,提高物流速度,以吸引更多的買家。類似地,Lazada也已建成龐大的物流基礎設施,該平臺上超70%的包裹都是通過自家的物流進行運輸的,而其他平臺則還主要依賴於第三方快遞公司。
在介紹了東南亞電商後,《南華早報》提出的觀點是,該地區與中國電商的發展史具有一定相似之處。以淘寶爲例,自2003年成立以來,它積極增加可選擇的商品數量,並儘量降低價格,以提高顧客量,此後,它開始完善物流體系,以實現整個銷售過程的“閉環”,而這也是東南亞同行們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在淘寶上的商品數量增長後,其用戶就能通過“貨比三家”來選出最好的商品,而這種“自然選擇”的方式也使優質賣家能獲得更大的銷量和利潤,並進一步使淘寶平臺自身取得更多高端品牌的入駐,從而建立了天貓平臺。這條發展路徑或許是東南亞電商在未來可以借鑑的方法。
然而,“中國式電子商務”似乎不太符合東南亞的社會背景,因爲要想將“中國式電商”模式應用於某一地區,其市場最好具有流通程度高、範圍廣的特點,但是,這恰恰是東南亞所欠缺的。由於該地區由多個國家組成,包括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它們在語言、習俗、法律體系、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零售方式上都存在巨大差異,所以,相比於中國,東南亞的經濟更加分散,更多元化。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