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氣溫逐漸下降,在宣漢新紅中心校的操場上,一羣學生正在老師的組織下進行籃球傳球訓練,孩子們汗流浹背,歡笑聲不時傳來。
週末,原本該是摁下“暫停鍵”寂靜的校園,卻幾乎像平日那樣仍在運行。宣漢縣新紅中心校的36名留守兒童週末、假日繼續留在學校,學校則派出專門教師輪流輔導,開展體育鍛煉、興趣培養、作業輔導、品德教育等,給留守兒童第二個家。
留守兒童週末假日仍然寄宿學校,在宣漢縣的另外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清溪宏文學校、三河學校同樣開展着。
作爲勞務輸出大縣,留守兒童達2.75萬人,宣漢縣委、縣政府長期把關愛呵護留守兒童視爲一項重要工作。今年以來,宣漢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牽頭,聯合縣民政局、教科局、人社局、團縣委等部門,在前述三所學校探索開展“留守兒童週末假日寄宿學校”試點,關愛留守兒童,力求破解一系列社會問題。
“除了籃球,我們還組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活動。”新紅中心校教師姚丕華是化學老師,也是一名體育和象棋愛好者,作業輔導、體育鍛煉和趣味活動是他週末到校重點輔導的科目。
與日常上課不同,週末的輔導內容豐富多樣。姚丕華拿出一張“週末寄宿學生作息時間及輔導課程安排表”,有誦讀經典、體育鍛煉、棋藝、音樂、觀看新聞或愛國主義影視、作業輔導、課外閱讀、勞動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留守兒童全面發展。”
“總共安排了10名教師,分爲小學、初中兩個小組,週末兩天的四個半天各兩名教師,晚上一名教師,輪流到校輔導。”新紅中心校校長龐曉梅說,留守兒童容易自卑、性格內向,“自信教育”是該校的重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心理輔導,讓孩子們能夠大膽開口說話,性格開朗。
在清溪宏文學校,留守學生正在一間公共教室觀看電影,隔壁另一間教室內,多名學生在寫作業。清溪宏文學校是由革命家王維舟於1923年創辦,具有光榮悠久的革命歷史文化。“上午文化課輔導,下午興趣愛好培養。”清溪宏文學校校長張小華介紹,特別注重培養留守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羽毛球、籃球、足球。該校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經常組織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每名留守兒童都能講好幾則紅色故事。
此外,清溪宏文學校組織留守兒童適時開展大型集體活動,比如每月中旬爲當月過生日的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在端午節組織學生一起包糉子;組織春遊活動去筆架山森林公園、登萬步梯。張小華透露,計劃在11月組織秋遊,集體野炊,“讓學生自己做好一頓飯吃。”
提升留守兒童生活能力也是這項試點的重點。宣漢縣關工委負責人張宗昭介紹,三所學校均配有1-2名“童伴媽媽”,系縣人社局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教孩子洗衣服、打掃衛生,輔助年齡小的孩子洗浴洗衣等。
“創辦留守兒童週末假日寄宿學校,首先利用的是學校既有的校舍、場地、器材和師資優勢,在此基礎上完善一定的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和發揮學校的師資、硬件設施等資源。從試點情況看,大體上每個學校僅3萬元左右,且是一次性投入,多年使用。涉及到的對輔導陪伴老師的適當補貼,經測算和三個試點學校實踐結果看,每學年大概4萬元左右。”張宗昭說,以較小的投入,獲得的是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外出農民工後顧之憂的解除,農村學校生源的穩定,農村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資源趨緊的緩解。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