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硬仗,也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就把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提升到“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的高度,充分體現了中國對推動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高度重視。
如同中國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當作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樣,中國將以一套具有全局和長遠指導意義的大思路、大戰略強化頂層設計,充分發揮中國製度優勢和治理效能,推動中國如期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
氣候變化是全球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近期發生的南極布倫特冰架一冰川斷裂、沙塵暴席捲東亞地區等事件再次警醒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而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推動以二氧化碳爲主的溫室氣體減排,加快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已進入全面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實施階段,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和地區作出了碳中和承諾。然而,受技術水平、發展能力、政治風險等因素影響,各國採取的氣候行動與遏制全球變暖所需的行動水平相差甚遠。
長期以來,中國堅定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義務,建設性地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爲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重要貢獻。截至2019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中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2020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向世界鄭重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被國際社會稱爲“過去10年最大的一條氣候新聞”。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當前仍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中後期,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高耗能原材料產業的比重較高,對未來經濟增速仍有較高預期,能源總需求一定時期內還會持續增長。從碳達峯到碳中和,發達國家有60年到70年的過渡期,而中國只有30年時間。這意味着,中國能源和經濟轉型、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減排的速度和力度都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總之,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場硬仗。
“十四五”是碳達峯的關鍵期、窗口期。當前,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美元,擁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針對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提出了明確目標方向和政策舉措。例如,在關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等約束性指標。英國廣播公司在報道中稱,中國“十四五”規劃設計未來經濟路線時,將應對氣候變化列爲主要目標,表明中國將採取更爲有效的減排措施。
面向未來,中國堅定推動碳達峯、碳中和,將有力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引領全球經濟技術變革的方向,也將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爲世界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更多中國經驗。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