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平息後,進口食品的外包裝成了最常聽到“核酸檢測呈陽性”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僅11月15、16、17、18這四天,就有西安、福州、廈門以及一艘俄羅斯漁船共計至少四處地方在進口食品的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不斷出現的陽性報告充分說明疫情防控切不可掉以輕心,可國際市場上的一些食品出口大戶卻認爲,中國這是在搞貿易限制。
據路透社11月17日報道,加拿大代表在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WTO)11月5-6日舉行的會議上宣稱,中國對進口食品進行核酸檢測並拒絕結果呈陽性的食品是“不合理的貿易限制”,敦促中國停止這種行爲。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同日的報道顯示,幾個月來,對華食品出口商因爲中國加大了對進口食品的檢測力度日益沮喪,甚至滋生了不滿情緒,宣稱中國的做法有悖國際規範。
一位駐北京的匿名外交官給出的理由是:“我們沒有收到任何實驗室分析報告...沒有給出任何證據...衛生當局應該分享檢測結果。”
加拿大方面也聲稱,中國的措施沒有科學依據。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等食品出口大戶以及近年來對華食品出口增長迅速的英國均表示支持加方的觀點。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還稱:“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的傳染與食物有關。”
中方對這種說法做出了迴應,表示這一措施是“基於科學依據的臨時行動”,旨在“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的生命。”
中方還舉例指出,中國疾控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而且從疫情數據上看,質疑中國防疫措施的國家裏,除澳大利亞情況較爲穩定,其他國家無不是處於防疫態勢嚴峻的歐美兩地,美國和巴西更是有着全球第一和第三的累計確診病例數。
11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特別點名批評了這兩個地方,表示歐美國家的疫情極其令人擔憂,醫務工作者和衛生系統已瀕臨極限,那些放任病毒蔓延的國家是在玩火。
遺憾的是,外媒依舊在不停地“挑刺”,稱中方沒有公佈實驗數據,實驗未經同行審查等等。值得注意是,哪怕是在戴口罩預防新冠肺炎這個問題上,西方國家如德國直到今年6月才由實驗得出結論稱:戴口罩確實有助於防控病毒傳播。
新冠肺炎固然不是食源性疾病,迄今爲止也沒有發現消費者因接觸污染的冷鏈海產品而感染的病例,可以說我國消費者感染風險極低。
但是,同冷鏈食品相關的無症狀感染者案例已發生過不止一起。
11月17日,天津通報第4例本土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案例,此人居住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爲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公司搬運工,系天津第93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工友及室友。
11月10日,天津市又在濱海新區東疆港一名冷鏈從業人員咽拭子樣本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發現陽性結果。
中國新聞網報道稱,此前北京、大連、青島疫情均曝出與冷鏈相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受訪時指出,冷鏈造就的低溫環境,爲病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存活空間。在零下20攝氏度的環境中,病毒一般可以存活數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鏈運輸,病毒也可存活好幾周。
另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包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均曾表示,由物流帶來輸入性病例的風險在增高,防人亦需防物。
10月27日,國家衛健委在《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和《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問答中明確指出,目前,已從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爲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在特定環境下,物體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易感接觸者發生感染。感染風險人羣主要爲冷鏈物品從業人員。所以應加強冷鏈生產經營過程中從業人員的健康監測、貨物源頭管控、生產經營過程防控和從業人員防護。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