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金融科技平臺下架互聯網存款的相關產品引發關注。平臺主動下架互聯網存款背後是什麼原因推動?急踩剎車之後,是否預示着互聯網存款的生存發展空間已被關閉?
** 互聯網存款下架或與監管有關**
12月18日,螞蟻集團率先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隨後,京東金融、陸金所、騰訊理財通等多家平臺也下架了互聯網存款產品。
雖然監管並沒有公開出臺監管措施要求企業下架相關產品,但多位專家分析認爲,企業主動下架背後應與監管有關。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平臺主動下架互聯網存款肯定還是監管驅動。”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鄭志剛認爲,可能與最近的輿論環境和監管措施強化的趨勢有關,包括央行官員的表態以及平臺反壟斷等措施。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多個公開場合指出互聯網存款產品存在諸多問題,批評其“無照駕駛”“變相擡高存款利率,擾亂存款利率市場機制”,更強調“高風險銀行通過互聯網平臺吸收存款,飲鳩止渴,流動性隱患突出”。
因此,鄭志剛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可能不得不去調整他們的戰略方向來適應監管當局對他們的相應訴求。“這是一個明智之舉,也是務實之舉,需要做一個這樣的戰略調整。”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周昆平對此也表示認同。“央行作爲宏觀的貨幣管理部門,它發出的聲音,監管部門肯定是非常重視的。雖然監管部門沒有明確出通告,但不排除有窗口指導。”
這一推測從企業方似乎也能得到驗證。針對這次下架,平臺紛紛表示是“嚴格落實監管相關規範和要求”。
** 互聯網存款風險如何規避?**
針對互聯網存款的監管似乎也早已開始。今年3月,央行曾發佈《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銀行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而互聯網存款大多采取靠檔計息方式吸引投資者。
而對於央行官員提到的相關風險,曾剛分析,互聯網存款從不同角度可能都存在一定的不合規以及潛在風險。首先,平臺本身銷售金融產品是否需要資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一般情況下,包括公募基金、保險產品等的銷售,都是需要持有牌照的。資管新規中也提出了這個要求。而在金融機構層面,銀行機構涉及到對現有存款業務監管上的一些突破,實際上存在一定的監管套利行爲。另一方面,也決定着整個資金的穩定性。如果監管對利率不進行一定的適當管理,任由金融機構“價高者得”,對整個銀行體系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一方面拉高了銀行的成本,另一方面因爲存款的穩定性下降,也會影響銀行的穩健經營。從宏觀上看,因爲資金成本上升,會導致銀行貸款端成本上行,對當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也是不利的。
那麼,當前互聯網存款存在的這些問題有沒有辦法進行規避?對此,周昆平表示,風險總是存在的,是沒辦法規避的。互聯網是帶來一種商業模式,它不能消滅風險。
鑑於目前央行官員指出的問題,曾剛預計,未來監管層面可能會有一些相應的規定來提出准入方面的一個要求,互聯網平臺可能會有一個持牌的合規性問題。這樣可以將其納入到監管框架之內,縮小監管套利的空間,促進整個存款市場的規範競爭。
鄭志剛則認爲,基於新金融有很多和傳統金融不一樣的特點,監管本身可能同樣需要創新,還是要從傳統金融的那種依賴於外在監管的方式,更多強調平臺本身的第一責任人角色,讓平臺更多地在防範風險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 互聯網存款是否還有發展空間?**
隨着互聯網存款新增業務的剎車,互聯網存款的發展空間是否還存在也因此成疑。
對此,鄭志剛認爲,在當下的政策背景和社會輿論環境下,企業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從長遠看,基於高科技產生的互聯網平臺和傳統銀行仍有很好的合作空間。“合作貸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合作貸款也叫助貸,一方面由傳統的銀行來吸儲,提供信貸資金,另一方面高科技平臺利用自身的信息識別能力和技術,乃至於相關的黑名單風控管理模式,來幫助傳統銀行開發更多的融資途徑,提高傳統銀行的融資效率。”
鄭志剛強調,在目前階段,對於前一段存在過度擴張行爲的規範,風險控制的合規管理,可能是當務之急。但是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大家還是要坐下來冷靜地去思考,新金融應該怎麼發展,互聯網金融應該怎麼發展,傳統銀行應該怎麼發展,有哪些合作空間是未來大家可以合作共贏的。
(來源: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