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日關係又起波瀾。在對華議題上,日本政府故態復萌,不僅對中國海警船在釣魚島海域的正常巡航指指點點,極力渲染“中國威脅”,還在香港、臺灣、新疆等中國內政問題上說三道四,扮演美國印太戰略“急先鋒”的角色。本月中旬,日本首相菅義偉還將訪問美國,與拜登總統舉行會談。外界預計,“對抗中國”將是此次會談的重要議題。這一系列動向都爲中日關係帶來了更多不穩定性。
4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電話時,要求日方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作爲近鄰對中國的內部事務保持起碼的尊重,“不要把手伸得太長了”。中方此番表態意在告誡日方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的發展,不要被一些對中國持有偏見的國家“帶節奏”,更不要企圖越過雙邊關係的“紅線”。
過去一年,面對國際社會的種種變化,中日兩國始終堅持維護共同利益和長遠發展,深化了精誠合作。去年11月,王毅外長正式訪問日本,中日雙方達成多項共識和具體成果。疫情面前,兩國政府、企業及民衆均表現出通力合作精神,書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佳話。
但雙邊關係的複雜性和國際局勢的多變性,決定了中日關係的改善不會一帆風順。菅義偉雖多次強調建立穩定中日雙邊關係的重要性,並明確反對組建“亞洲版北約”,但他上臺不久,便推進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加強日澳關係,大談“中國威脅”,已然暴露了其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日方甘願充當美國戰略附庸,配合美方打壓中國的行徑,使中日關係的改善勢頭受挫,甚至面臨倒退風險。
自1972年中日復交以來,兩國關係就一直在忽冷忽熱中左右搖擺。“冷”,是因爲中日之間最爲敏感突出的領土爭端和歷史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日本企圖修憲確立自衛隊法律地位等行動也未曾停止。此外,美國從中作梗嚴重干擾了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
而“熱”,則是因爲中日互爲重要近鄰和合作夥伴,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廣闊合作空間。日本期待經濟上的轉機,中國正醞釀着發展機遇。近年來,逆全球化回潮、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兩國面臨共同壓力。日本的對外經濟戰略聚焦“維護自由貿易體制與環境”,而中國已成爲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動者,這構成了兩國的利益聯結點與合作基礎。
可以看出,“冷”與“熱”的原因都具有持續性,二者的角力決定了中日關係的走向。如果兩國領導人能夠高屋建瓴,最大限度彌合和管控好分歧,不斷擴大共同利益,進行更多維度、更有深度的戰略合作,或許能夠開啓雙邊關係的新局面。
當前,互信不足仍是中日關係的短板。改善兩國關係的關鍵在於增加互信,這要求雙方必須堅定踐行中日“互爲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努力將其轉化爲兩國民衆及各層面的廣泛共識,切實把這一精神落到實處、內化於具體政策之中,同時要逐漸恢復和加強兩國各層級、多領域的溝通對話,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逐步有序恢復人員往來,以及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以不斷增信釋疑。
另外,中日還需積極促進兩國戰略合作升級,提升務實合作水平。雙邊層面,近年日本提出超智能社會“Society5.0”概念,中國也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課題,雙方存在廣闊合作空間。抗擊疫情、推動經濟復甦,是當前世界各國的共同願望和迫切需要,也是中日兩國的當務之急和加強合作的新交匯點。雙方繼續開展後疫情時期復工復產合作,潛力巨大,前景美好。
多邊層面,去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說明中日兩國在經貿領域具有共同的合作意願和需求,也爲兩國在更廣泛領域的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比如,在RCEP框架下,中日韓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三邊自貿安排有望加快進程。同時,日本積極推動《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TP),中國表示願積極考慮加入,這是中日合作的又一重要領域。如果中日韓自貿協定和CPTTP能得以繼續推進,中日兩國區域合作的舞臺將更加寬廣。
中日關係保持健康穩定,既是中日兩國所需,也與國際和地區安全和發展息息相關。着眼長遠、顧全大局應該是發展中日關係的正確態度。正如王毅外長所說,“中日關係要走向成熟穩定,需要保持定力,不受一時一事的影響”。作爲近鄰和世界第二、三大經濟體,中日理應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利合作,努力走出忽冷忽熱的怪圈,共同爲本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