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間搶到的商品真的便宜嗎 記者調查“雙11”直播帶貨亂象
主播素質參差不齊、虛假宣傳、價格誤導等現象引起諸多消費者吐槽,在營銷套路、平臺規則的裹挾下,消費者要搶到真正划算的商品越來越難
“頭部主播”依靠規模效應,掌握了與品牌商家談判壓價的資格,吸引了大部分用戶的流量,而店鋪自播或者中小主播則難以衝破“頭部主播”帶來的注意力壟斷。這種直播競爭生態的失衡,導致直播帶貨亂象叢生
要加強事前抽查,主動監測交易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時約談不法商家,甚至可以要求商家作出一定承諾;還要加強技術監管,構建平臺技術監管體系
流量見頂的“雙11”,正從“平臺大戰”演變成“直播大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在電商直播中購買過商品的用戶已佔整體電商直播用戶的66.2%,直播電商消費習慣逐步養成。今年“雙11”,電商們抓住直播帶貨良機,以讓利、贈品等形式紛紛擠進知名網紅的直播間;而那些沒有擠進去的,要麼自己在平臺上直播,要麼邀請一些不太知名的主播做直播。
價格低廉、購物便捷、秒殺福利、補貼紅包……直播間的這些噱頭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直播購物。然而,《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主播素質參差不齊、虛假宣傳、價格誤導等現象引起諸多消費者吐槽,在營銷套路、平臺規則的裹挾下,消費者要搶到真正划算的商品越來越難。
** 亂象一**
** 飢餓營銷 價格誤導**
一盒面霜原價350元,直播間的價格也是350元,但會贈送一些面膜或者水乳等小樣,將這些贈品的價格也算入面霜價,再告訴消費者:面霜打了折!
這是資深“剁手族”劉默(化名)近日在某“頭部主播”直播間購物時總結出來的直播營銷套路——將贈品的價格附加至商品中。
據劉默介紹,與往年“雙11”的直播活動不同,今年各大直播間的商品價格普遍不低,儘管主播們高喊“家人專屬福利”“全網最低價”“七折、六折、五折”,但許多商品的折扣是通過贈送小樣或單品的形式實現的。
“舉個例子,一瓶水乳預售188元后送價值60元的面膜,主播就說打了六八折,可這款面膜在全網都找不到價錢。而該水乳之前也只賣168元一瓶,感覺有廠商在借‘雙11’狂歡清理庫存。”經過一番計算,劉默最終放棄購買該水乳。
對於主播的這種行爲,服裝電商從業者愛園說:“贈品或小樣並沒有流入市場,價值也不太高,如果將贈品的價格加入商品中,其實是不太合理的。”
11月4日,記者觀看了某女明星的一場“雙11”直播。其宣稱某品牌面膜平時需要18元/片,但在直播間購買價格爲128元/50片,平均每片面膜2.56元。
記者同時進入電商平臺搜索同款面膜,發現在該平臺上這款面膜的售價爲109元/40片,購買兩件可以領取優惠券,最終可以198元的價格購買80片面膜,平均每片只需2.48元。
一份由申萬宏源發佈的“雙11”化妝品全渠道比價指南也反映了直播間的價格並非“最實惠”:該機構詳細對比了41款包含國內外品牌的美妝商品全網最低價,發現有16款商品的全網最低價是出自免稅店或者官方旗艦店等渠道。
既然直播間價格並非“全網最低價”,爲何一些消費者仍然會對直播購物趨之若鶩?記者採訪發現,主播們普遍採用的“飢餓營銷”是背後原因之一。
北京某公司職員趙磊平常喜歡看抓魚相關的視頻和直播,近期他給關注的一位主播起了一個新名字“永遠30秒”。“這個主播一邊直播抓魚,一邊賣誘魚劑,每次介紹時都說,只上架30秒,大家趕快搶購。幾分鐘後,又上架30秒。他直播一兩個小時,會有無數個30秒。”趙磊對此有點哭笑不得。
劉默也遇到過類似情況。她發現,主播會將商品分批次上鍊接,“第一批上了300件,賣完後有些消費者沒有搶到,過一會主播會說跟商家協商補貨,可以繼續搶購,過一會再上第三次、第四次鏈接”。
直播行業從業者陳棟告訴記者,一些主播爲了刺激消費,會製造商品非常難搶的假象,“比如主播說這件商品只准備了500件,但實際上賣出500件之後商品鏈接還在,消費者還可以繼續購買”。
“直播是一種沉浸式購物,與搜索式購物的不同之處就是來不及比價。很多主播介紹商品的時間特別短,加上又極力宣稱快沒貨了,誘導消費者匆匆下單,但消費者購買之後發現可能還有更低價。”陳棟說。
** 亂象二**
** 憋單話術 耗時耗力**
除了價格誤導外,一些主播在介紹商品時超快的語速、超短的時間也讓許多消費者“迷失”在直播間。
劉默本來雄心勃勃地想要在今年“雙11”鏖戰一番,爲此她早在主播上架商品預告時便提前做好了搶購準備。沒想到,預售當晚“擠進”“頭部主播”直播間的品牌、商品相當多,幾乎所有主播都提高了介紹商品的語速,即便是普通“腰部主播”,介紹一款商品的用時也不會超過3分鐘。
“還沒來得及聽清楚、看清楚商品長啥樣,就過去了,在直播間要想搶到真正划算的商品越來越難了。”劉默吐槽說,爲了不錯過心儀商品,她只能全神貫注地盯着屏幕,生怕一走神,鏈接就從眼皮底下溜走了。
有媒體統計,在10月20日“雙11”預售當天下午4點到晚上8點的4個小時裏,主播薇婭共講解了341款商品,平均42秒一款商品;主播李佳琦共講解了252款商品,平均57秒一款商品。
“信息密度如此大的商品介紹,對於消費者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耐心度要求非常高。”陳棟說。
對於這種現象,有網友打趣說,自己在學生時代上課時都未如此認真地“聽講”。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在長時間的直播過程中,當粉絲沒有耐心時,有的主播會設置一些秒殺商品或超低價商品給粉絲送福利,吸引大家持續關注。
但劉默從來沒有搶到過這些秒殺商品,“比如說秒殺100件商品,可往往在上線那一瞬間,就已經搶購完了。真的是網絡或手速原因導致搶不到,還是暗藏玄機?”劉默很不理解。
對此,陳棟給出了一種解釋:“不排除確實是消費者沒有搶到的情況,畢竟超低價商品大家都會搶,但也可能是主播故弄玄虛,實際上根本沒有上這麼多商品鏈接。”
據陳棟介紹,直播帶貨中有一種話術叫“憋單”,即主播在直播剛開始的時候向消費者介紹今天會有多少單是福利,幾元錢就可以買到較貴的商品,但一直不上線,消費者等不下去打算離開時,主播又會說再過一會就上鍊接,等來等去,最後消費者還是拍不到。
“整個直播行業都在使用這種套路。”陳棟介紹稱,在直播購物中,消費者的期待值被不斷拉高,可下訂單時卻發現與自己的心理預期不相符,耗時耗力。
** 亂象三**
** 質量不一 素質不齊**
雖然直播間有各種價格套路,但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商品價格的確實很低,甚至低於市場正常價格。
針對上述情況,愛園解釋說:“商家爲了銷售庫存商品,快速回籠資金,會選擇低價出售。還有一些殘次品、存有瑕疵的或者臨近保質期的商品,商家也會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據愛園透露,由於直播行業銷售量大、商品流轉速度快、退換率高且價格低廉等特性,商家在生產時會生產不同批次的商品以面向不同渠道的消費者,“直播間的商品大多爲流水線生產的商品,很多衣服都是簡單剪裁、縫紉好之後就直接發貨。像這樣的商品,成本確實低,自然價格也低”。
“一些主播在介紹商品時有選擇性和片面性,甚至會故意隱藏一些關鍵信息。”陳棟告訴記者,他之前在某直播間購買一件襯衫,主播描述商品物美價廉,但等到貨試穿時才發現與主播描述的完全不一致。
最後,陳棟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黴,因爲“尋找售後賠償或退換貨會讓自己更生氣,售後回覆的速度又慢又拖沓,非常考驗耐心”。
而對於一些在直播間購買了海鮮、水果的消費者來說,售後維權之難更讓人唏噓。據愛園介紹,有些賣海鮮、水果的主播在直播時會打出超低價,但很可能最後根本不發貨,甚至連人都找不到。過段時間,換個賬號,主播依然能繼續斂錢。
“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那些沒有資質、自己帶貨的小主播身上。”陳棟在直播行業耕耘多年,他對此深有體會。
在陳棟看來,主播素質參差不齊也是導致如今直播行業亂象叢生的原因。“現在的直播體現出較強的草根化、平民化,不需要持證上崗,一些素質較低的主播也躍躍欲試。”
愛園則提出,專業素質低是一些帶貨主播“最坑人”的地方。
“有些主播對衣服成分並不瞭解,在介紹商品時會出現較明顯的錯誤。比如,在介紹衣服的羊毛、羊絨含量、是否脫毛、是否起球等情況時,剛說其中含有羊絨,立馬又保證說一定不會掉毛,這明顯不符合常識。”愛園說,直播帶貨亂象亟待整治和規範。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