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 | 廣東應爲“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大發展畫上恢弘一筆

亞太日報

text

作者:毛順宇,添翼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爲我國經濟發展的引領者與改革創新的先行者,對支撐“一帶一路”發展和重塑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和樞紐位置,因此要充分把握自身具有的區位、產業和發展優勢,緊握“一帶一路”倡議創造的發展機遇,打造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加速推進開放型經濟高速發展,爭取在不久的將來把灣區建設成爲增長引擎的創新中心、內外聯動的互通橋樑和服務“一帶一路”縱深推進的綜合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不論從地理、經濟還是政治層面來看,都具有十分特殊的優勢。因此,大灣區要把握好自身優勢促進自身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不斷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一是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背靠珠三角地區,對內有着廣袤發達的經濟腹地,東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北臨長江經濟帶,西毗北部灣,對外是我國開放的南大門,瀕臨南海,是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航運要地和亞太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紐帶。作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漫長的海岸線、良好的港口羣、廣闊的海域面爲灣區的發展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獨特的空間結構、先天的靠海優勢和港口城市爲依託使得灣區具有經濟外向度高、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等優勢,能夠集聚大量經濟要素容易形成相關產業體系,帶來強大的“虹吸效應”。從地理上看,灣區良好開放的經濟環境和發達的國際連接網絡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內外聯動、海陸統籌的重要支點和樞紐作用。

圖片1.png

二是產業優勢。由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羣是國家建設的代表性世界級城市羣,是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高度開放的區域之一。灣區產業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爲主,11個城市各具特色優勢,發展定位明確,產業分工較爲完善,形成了“中心城市極點帶動,交通網絡軸帶支撐,規模經濟輻射周邊”的產業格局體系。珠三角9市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科研投入大,科技創新活躍,製造業基礎雄厚,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港澳地區則是現代服務業佔主導,香港擁有成熟的金融體系和航運系統,是國際金融中心,同時貿易、物流、教育、醫療和法律等服務業發達,國際化水平較高,澳門則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葡語國家合作平臺。從產業結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上下游產業供應鏈完備,配套齊全,產業之間梯度互補,優勢明顯,能夠實現錯位發展。在產業佈局方面,內地可以彌補港澳地區的“產業空心化”,港澳地區則可以反哺內地,爲珠三角製造業出口保駕護航。產業鏈完備、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爲大灣區城市間進一步深化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是發展優勢。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爲國家戰略,是國家政策支持的重要發展部分,它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一直處於領頭羊地位,已經具備充足的發展優勢。粵港澳大灣區過去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如今成爲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座標。從政策上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頂層設計爲支撐,將大灣區定位成多元化、多中心、多樞紐,有分工、有合作、互通互聯的城市羣格局,破除制度上的障礙壁壘,給予一定的政策便利,創新跨境協同發展機制,使得在大灣區中各項經濟建設得到較好較快的發展,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從制度上來看,“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在處理粵港澳三個獨立關稅區中,靈活多效的制度安排爲大灣區和沿線相近制度國家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幫助粵港澳大灣區擴大貿易和產業合作面,爲內地企業走向國際提供了制度化優勢。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發展”與“制度創新”的雙重屬性已經成爲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的重要發展基礎和優勢。

作爲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經濟載體和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有着高起點、高層次、高標準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任務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具有無限的潛力。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下,大灣區要形成正確的發展走向,以開拓的精神、開放的心態、開闊的思路,把握歷史機遇,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爲內地與世界交流的堅實橋樑,建好“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進入世界一流灣區行列。

首先,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引擎和不竭動力,未來要把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方面是要爲科技創新拓展空間,構築“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和科技產業帶建設,發揮中心城市的基礎科研與創新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協同創新服務體系和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利用各地互補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驅動全面創新,着力促進大灣區的科技協同創新;另一方面要爲科技創新完善配套創新體系,加快創新主體建設,包括打造科技含量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完善的大灣區信息基礎設施以及能夠爲培養大規模科技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豐沃土壤的良好創新環境,同時完善科技創新的金融融合體系,在大灣區內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產業,以發揮金融助推科技創新的保障作用。

圖片2.png

其次,開放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灣區在未來要扮演好內地與世界經濟往來的橋樑。一方面,對內要優化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讓國外企業“走進來”。從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獲得信貸、跨境貿易等領域逐一對標世界一流灣區,逐步形成國際化、法治化、公平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並制定促進要素流動的政策,使得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加快完善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另一方面,對外融入“一帶一路”整體框架設計,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格局,讓國內企業“走出去”。作爲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粵港澳大灣區可以藉助港澳的國際平臺讓內地企業“走出去”,加強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商貿合作,讓世界瞭解“中國造”愛上“中國造”,建立灣區與內地以及世界各國的緊密聯繫。

第三,服務是走向國際的重要支撐,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實現資源要素的充分涌流。國際規則制定參與能力不足、專業人才隊伍匱乏、金融約束、外向型公共服務不足、國際中介服務供給缺失等問題是內地企業“千帆出海”的現實困境,因此,作爲“一帶一路”的引導者,粵港澳大灣區應從這些現實困境和企業對於產業資源交融、人才培養交換、國際合作交流等現實需求出發,加快探索有效的國際化服務,藉助自身區位、產業和發展優勢,整合區內企業高校等各方資源,構建“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爲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提供政策諮詢、產能對接、金融支持、文化交流等一攬子服務,讓各種資源要素充分涌流。

最後,融合是深化合作的未來版圖,共建高水平、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合作平臺和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廣東省作爲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是中國製造強省和產業發展高地,也是對“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出口貿易的大省。省內9大城市定位清晰,產業分工上錯位發展,市場化程度和產業集羣密集程度高,已經形成了廣州南北部—中山—佛山—珠海的西岸技術密集型高端製造業產業帶和廣州中東部—東莞—深圳的東岸知識密集型產業帶,構建了區域協同互動發展的良性格局。未來,廣東省要做好港澳地區的產業支撐,利用港澳在金融、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優勢,藉助港澳的國際平臺,讓省內企業“走出去”。同時,加強粵港澳三地的聯繫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聯互通,促進人才、物資、資金、信息快速有序的流轉,努力提高科技、產業創新驅動力,建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共同構建開放融合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爲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版圖畫上恢弘一筆!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