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鄉村教師凌晨出門 日暴走30公里給學生收發作業

APD NEWS

text

王金良把作業本發給學生。

王金良每天凌晨5點多就要出發前往學生家。

58歲鄉村教師堅持了37年的教學習慣被疫情改變,可無法改變的是他守護孩子們未來的決心。於是,紅色雙肩包成了他的“裝備”,清晨5點半出門,每天暴走30公里,連續40多天,挨家挨戶收發作業,風雨無阻。這份堅持的背後,是一名平凡鄉村教師對學生髮自內心的關愛。

遇到新挑戰

只有一半左右學生交作業,質量也不行

今年58歲的王金良是浙江衢州常山縣輝埠鎮雙溪口村人,目前在宋畈中心小學東魯分校擔任六年級的語文老師,也是分校的校長。學校的規模不大,總共只有152名學生,六年級的孩子最多,有35人。

作爲一名執教37年的鄉村教師,王金良早已習慣了每天站在三尺講臺上面對學生朗讀課文、講解生詞。但受到疫情影響,從2月10日開始,常山縣轄區小學的學生們都在家上網課,對於鄉村的孩子和老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新挑戰。

因爲條件有限,轄區學校的網課是由常山縣教育局與地方電視臺對接,邀請了縣裏的名師統一錄製好不同年級的課程,按照學校的課程表在電視上播出,孩子們在家裏通過電視學習,這種方式被稱爲“空中課堂”。王金良等老師也會在同樣的時間段收看節目,再根據網課的內容給學生布置作業,但沒過幾天,他就發現了困難。

“35個學生,只有十來個能把作業交上來,質量也不行,錯誤的地方很多。”王金良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平時在學校裏,一篇課文會教2至3課時,講得比較詳細,學生遇到不會的可以及時提問。但電視錄製的網課裏,一篇課文1節課就上完了,孩子跟不上。“教學速度比較快,學生不太適應,我也不能及時發現他們哪裏有欠缺。”

此外,鄉村裏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有些父母之前出去打工,因爲疫情滯留外地,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爺爺奶奶使用“老人機”,不會上傳作業,更不知道如何輔導孩子。

採用“笨辦法”

每天凌晨5點多出門,暴走30公里收發作業

“連我都不太懂電腦,手機改作業也不太方便,更別說這些老年人。”但六年級非常關鍵,畢業班的孩子不能被耽誤,於是王金良決定用最“笨”的辦法——每天上門給學生收發作業。

王金良計算過,35名學生分佈在4個行政村,從自己家出發,繞着4個村走一圈大約15公里,以他的速度,要走兩小時,一天兩趟就是四個小時。“不難,我家距離學校大約5公里,平時都是走路上下班,已經習慣了。”

2月28日是王金良出門收發作業的第一天,爲了節省時間,他選擇了7個同學家當作業的“收發點”,家距離較近的幾位同學都到一戶家裏拿作業,這樣還可以對大家都不太懂的知識點做集中講解。

每天凌晨5點,天還沒有完全亮,王金良就起牀檢查出門需要帶的東西:一隻紅色的雙肩包,裏面裝的是昨晚批改好的35本家庭作業。他要在5點半出發,前往第一個學生徐濟邦的家裏。厚厚一摞作業本分量不輕,王金良背在身上卻健步如飛。“村子間的鄉道並不難走,現在都是水泥路或瀝青路,很平整。”

6點鐘,學生徐濟邦準時等在門口,他家是王金良送作業的第一站。從老師手中接過自己的作業本,徐濟邦看見裏面已經圈出了需要訂正的地方,王金良還在本子上針對難點做好註釋。如果時間來得及,他會詢問徐濟邦有沒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現場講解。

說起爲什麼要選擇步行,王金良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會開車,家裏雖然有電瓶車,但我更喜歡走路,既能爲學生樹立鍛鍊身體的好榜樣,沿路還能跟老鄉們打招呼加深情感。另外,我也想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王金良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次寒假的時間長,他發現學生在家上網課的狀態不佳。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上課有老師督促,現在在家裏,孩子會偷懶,想着多睡會兒,我去收發作業的時候,還會看見有爺爺奶奶幫忙來拿作業的,這樣不太好。現在我每天會定點走到學生的家裏,這樣大家都逐漸熟悉我到達的時間,家長也會幫忙督促。”看到王金良到來,有的家長會提前準備好水果和茶水,讓他休息片刻。“王老師天天走這麼遠來收發作業,監督孩子的學習,真的很辛苦,我們心裏過意不去。”一位家長這樣說。

上午七點半,王金良回到家裏,休息一會兒後開始觀看“空中課堂”,跟隨縣裏老師的課堂教學做筆記,準備當天佈置的作業。下午三點半,他再次背上書包出門,去收學生做好的作業,再次回家時,已是黃昏。疫情期間,村裏外出的人很少,常常只有王金良一個人揹着有點卡通的紅色雙肩包走在鄉間小道上,偶爾會有村民和王老師打招呼。傍晚六點,王金良開始在家批改學生的作業,標註重點,晚上八點,一天的工作才全部結束。

效果很明顯

孩子們現在的作業質量好多了,態度也認真不少

從2月28日到4月13日,一共四十六天,期間王金良除了因爲突然痛風發作,在大家的勸說下騎過電瓶車,一直都堅持步行給學生們送上批改好的作業。

4月13日開始,學校要求老師們每天上午8點返校備課,下午則根據情況給孩子們開展教學活動。王金良和六年級的另外三門學科老師商量了一下,大家決定沿用“定點授課”的方式,選擇四個同學的家作爲上課點,每個點安排七八名學生,由各科老師錯開時間輪流去給學生上課,幫助學生逐漸調整回在校學習的狀態。讓王金良欣慰的是,孩子們現在的作業質量明顯比最開始好多了,態度也認真了不少。

常山縣宋畈中心小學東魯分校的老師都很佩服王金良的拼勁,學校的葉老師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王金良是個非常樸實的老師。“他200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班主任28年,曾獲常山縣教育系統‘最美教師’、 ‘德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19年9月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37年來王老師一直堅守鄉村教育一線,是師生及家長心目中的模範教師。”

他的心聲

孩子們靠學習改變命運 我不能辜負這份期待

再過兩年,王金良就到了退休的年紀,當了多年老師,他的心裏對這份職業有着留戀和敬意。“1983年7月我第一次走進課堂接觸教書的工作,並不是專業出身。當時村裏的老師很少,我接受過教育,於是被學校的領導找去代課。站上講臺以後,學生們想學的太多,我更發現了知識的重要,於是又去自學考試,讀了本科文憑,從一名代課老師成爲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師。”

從自己家到學校,再到每一個學生的家,王金良對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和周圍的風景都萬分熟悉,也更明白鄉村孩子唸書的困難,他的心裏始終有份執拗,要對得起每個教過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紫牛新聞記者也瞭解到,正是因爲王金良老師守護學生的這份愛和赤誠,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還專門給他頒發了天天正能量特別獎。

對鄉村孩子而言,外面的世界包含的知識遠比書本上豐富,而村裏的教學環境和質量相比城市較爲落後,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時間才能上一個好初中,在面對更難的知識時纔不掉隊。

“我出生在山裏,也長在山裏,學在山裏,我們這裏的孩子,有的家庭條件不太好,住着泥瓦房,他們的知識和見聞並不豐富,父母又在外地打工,不能陪伴在身邊。這些孩子都抱着走出大山的期待,靠學習改變命運,我不能辜負這份期待。”王金良感慨道。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