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銀行滙豐控股(005)上周公佈2017年度全年業績,全年稅前盈利171.67億元(美元.下同),按年增1.41倍,略遜市場預期,表現無甚驚喜,惟集團竟出人意表地表示,暫無具體股份回購計劃及時間表,嚇得部份投資者紛紛沽售股份,股價於業績公佈後亦應聲下挫逾3%。很多市場人士都把股價下跌簡單歸咎為不作回購的決定,惟忽略了一個更核心的原因 – 滙控看淡前景。
先看滙控管理層如何解釋為何停止回購。業績公佈後翌日便卸任滙控行政總裁的歐智華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基於集團計劃在上半年發行50至70億元額外一級資本證券(AT1),而根據相關條例所規定,集團不可以一方面回購,與此同時又發行AT1,故會等待完成發行AT1後,便著手研究進一步回購的可能性。
不過,歐智華重申,滙控會先把過剩資本投放在集團業務發展上,除非並沒有發現具潛力業務發展機會,並且於派息可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集團才會考慮回購。除多項回購前設外,他還為回購股份再加一個額外條件,稱會否進行回購,要視乎針對銀行資本措施的推行進度,及監管機構核准。
再看去年8月歐智華如何評論回購。當時歐智華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回購已成為滙控恒常使用(regulated use)的資本管理工具,但同時又意有所指地稱基於監管收緊問題,集團有可能需要預留部份資金,以應付監管需求及任何不可預見的問題,如實施國際會計準則9(IFRS 9)的安排,為暫停回購埋下伏線。
簡單而言,IFRS9是銀行各自按該行的預期損失(expected loss)進行前瞻性風險評估,並趁經濟周期轉壞前,替沒有任何問題的貸款,防守性地提撥更多減值準備。
若果把兩次業績解話及監管方收緊撥備事宜一起解讀,滙控被投資者拋售的核心原因呼之欲出 – 滙控看淡前景。總的來說,滙控因為擔心未來經濟會變壞,從而影響到企業償付能力,所以提早做撥備,故縱然滙控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截至去年底已達14.5%,按年增9個基點,但仍要急不及待發行AT1補充資本,就是要提早做好「防風措施」,暫停回購只是其中一個表面結果。
話說回來,兩年前破天荒提出回購建議的歐智華現已退任,若果經濟在今年餘下時間轉壞,其繼任人到底會有多大決心或資源去執行歐智華留下的「進一步研究回購」承諾?
撰文:評論員陳見
更多:
相片: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