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常住人口的增長,人口的機械增長即淨流入,更能反應一個地區的吸引力和產業結構的變化。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我國經濟總量前四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的人口流動變化,近年來,儘管這四大省份的常住人口都在增長,但四省的人口淨流入/出情況已經出現明顯分化,其中廣東和浙江人口淨流入規模較大,江蘇相對平穩,而山東則呈現持續的淨流出趨勢,近六年山東人口淨流出已超過100萬人。
山東人口淨流出超百萬
從近三年的表現來看,廣東和浙江的人口淨流入相當快。數據顯示,2017~2019年,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人口淨流入分別爲68.47萬人、84.24萬人和83.32萬人,合計236.03萬人;浙江近三年人口淨流入分別爲31.45萬人、49.23和84.37萬人,合計165.05萬人。
考慮到浙江總人口只有廣東的一半左右,165.05萬人的數據可謂相當突出。尤其去年浙江人口淨流入84.37萬人,是近年來首次超過廣東,位居全國榜首。其中,省城杭州去年人口增量達到55萬人,首次超過深圳,位居各大城市榜首。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建軍分析,杭州數字經濟發展快,不僅有阿里巴巴、網易這些龍頭企業帶動,還有很多創業公司,他們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近三年來4個經濟大省人口淨流入變化(單位:萬人)
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則表現出比較平穩的態勢,近三年人口淨流入分別爲9.3萬人、3萬人、2.55萬人,規模較小。總體來看,江蘇雖然有一部分人口流向上海等地,但也有安徽、河南等省份的人口流入蘇南等地。另外,江蘇省內蘇南與蘇北的經濟存在明顯落差,蘇北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有相當一部分人口流向蘇南地區,因此江蘇的人口流動中,省內流動較多。
相比這三個省份,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則呈現淨流出的狀態。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9年,山東人口淨流出分別爲41.97萬人、19.55萬人、19.93萬人,近三年合計淨流出達到了81.45萬人。如果擴展到更長的時間來看,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間,山東人口淨流出已經多達105.78萬人。
從常住人口來看,山東近年來仍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數據顯示,2014~2019年,山東常住人口分別增長了56.04萬人、57.73萬人、99.48萬人、59.19萬人、41.41萬人、22.97萬人,2017年其常住人口總量更是突破1億大關。
近6年山東人口變化(單位:萬人)
不過常住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山東較高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尤其是2016年全面二孩實施後。2016年,山東出生人口達177.06萬人,相當於全國的1/10,比上年多出生53.48萬人;其中二孩出生佔比超過六成,達到63.3%,遠超一孩,山東也成爲全國“最敢生二孩”的省份。同年,山東出生率達17.89‰,位居全國各省份之首,更是1991年以來的最高值。
之後的2017年,山東出生人口達174.98萬人,其中一孩生育登記47.8萬人,二孩生育登記116.9萬人,二孩效應延續。這兩年山東的自然增長人口都超過了100萬人,因此這兩年山東的常住人口增長也都比較快,尤其是2016年,常住人口增長達到了99.48萬人。
但2018年之後,隨着二孩效應的減弱,山東的常住人口增長也開始大幅放緩。尤其是2019年,常住人口僅增長了22.97萬人。這一年,山東常住人口淨流出19.98萬人,超過東北三省,成爲全國人口淨流出最多的省份。
年輕勞動年齡人口是人口流動的重點。由於年輕人口外流,山東也成爲四個經濟大省中,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數據顯示,山東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15.77%,而廣東的這一比例僅爲9%。另外,山東15到64歲人口占比卻是四個經濟大省中最低的,僅爲66.17%,其他三省這一比例均超過70%,尤其是外來人口大量流入的廣東,高達74.72%。
人口流動背後: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變遷
作爲環渤海省份,在進入21世紀的頭幾年,山東的經濟總量曾位居全國第二,並一度緊追廣東。但2009年被江蘇反超後,山東不僅與廣東、江蘇的差距越來越大,並且相對浙江的優勢也在不斷縮小。
2019年,山東經濟總量爲廣東的66%、江蘇的71.3%。在地方財政收入方面的差距更大,去年山東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僅爲廣東的51.6%、江蘇的74%,甚至浙江的財政收入也超過了山東500多億元。
此外,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貿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山東與粵蘇浙的差距也都十分明顯。
四個經濟大省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對比
區域經濟變遷的背後,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差異,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口尤其是年輕人才的流向。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爲90501元。分行業門類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6135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3459元),金融業(131405元)。
可以說,金融、互聯網、高新技術產業收入高,是最吸引年輕人的領域。但從山東的產業結構來看,其主營業務收入排前列的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爲資源型產業,與年輕人的嚮往並不匹配。與之相對的,是近年來廣東和浙江在數字經濟、金融、高新技術產業等發展都十分突出。
比如在浙江,2019年全年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爲主要特徵的“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的25.7%,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達值6229億元。隨着信息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商之都杭州正在成爲第五個一線城市,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中高端人才選擇到杭州工作。
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指標。數據顯示, 2019年,山東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00餘家,總數突破1.1萬家。不過,同期廣東已經突破5萬家,江蘇超過2.4萬家,浙江也有16316家。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山東的傳統產業佔比較高,包括煤、鋼等重化工業突出,即使是山東最好的青島,目前叫得響的品牌還是多年前已經享譽盛名的海爾、海信、青啤等,新興產業與深圳、杭州等副省級城市差距很大。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民營經濟是容納年輕人就業的主體,山東的民營經濟、中小企業不發達,除了青島、濟南有一些新興產業,其他地方還是以農業和重化工業爲主。而廣東、浙江的民營經濟很發達,這幾年數字經濟的帶動作用很明顯。尤其是互聯網,技術新、造富快,這些行業更吸引年輕人。
在金融方面,目前山東的資金存量是廣東的45%,江蘇的2/3,跟浙江也有較大的距離。目前廣東的A股上市公司618家,浙江和江蘇分別爲458家、428家,而山東僅爲211家。
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差異背後,營商環境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根據《後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山東最強的城市青島只排在了第13位,濟南則排到了第20位。丁長髮說,民營經濟、新興經濟發展需要一個有利於創新、有利於人才發展的營商環境。山東的官本位思想十分濃厚,官本位思想又影響了方方面面,導致整體營商環境與浙江廣東等地有較大差距。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