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 莫迪想趁危機把經濟搞上去,專家稱叫板中國不是嘴上說說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綜合 艾仁

據彭博社報道,印度總理莫迪希望讓印度更加自力更生,但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這並不容易做到。

面對來自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因疫情而中斷,以及全國封鎖導致數百萬人失業的局面,莫迪加大呼籲力度,推動當地製造業並減少印度對進口的依賴。

疫情爆發之初,個人防護設備的短缺增強了他的決心——短短兩個月內,印度就成爲僅次於中國的全球最大個人防護裝備生產國。這一成功鼓勵莫迪敦促印度人購買本地商品。

莫迪.jpeg

與中國的軍事對峙加大了這些呼籲。在兩國士兵本月在喜馬拉雅邊境發生衝突後,印度領導人呼籲抵制中國商品,並儘可能對中國產品徵收更高的關稅。一些貿易商還列出了一份包括玩具在內的3000種商品的清單,稱這些商品很容易被當地製造業取代。

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阿米頓·帕利特表示,這些削減進口的努力“在其經濟民族主義方面表現得更爲明顯”。“主流想法是,如果印企放棄進口,開始在國內生產同樣的產品,那麼它們將創造就業機會,並在一個自給自足的進程中創造收入。”

事實上,莫迪此前就想要通過“印度製造”計劃推動來國內製造業,但收效甚微。根據該計劃,印度政府承諾減少繁文縟節,並協助那些有意在印度開店的公司。其目標是到2020年,將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從2014年的15%提高到25%。

然而“印度製造”計劃卻因對本地內容的嚴格規定而適得其反。它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並在經濟長期放緩的情況下降低了國內消費,結果製造業所佔份額幾乎停滯在15%左右。

鑑於作爲就業增長主要推動力的服務業處於低迷狀態,莫迪別無選擇,只能把重點放在製造業上。隨着該國經濟出現40年來首次全年收縮,印度當局認爲,工業增長是爲每月約100萬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的關鍵。

印度概述了其促進自力更生的新措施,包括禁止跨國公司競標價值超過20億盧比(2,640萬美元)的政府合同,並向佔印度商品出口約48%的小企業提供無抵押貸款。

分析人士認爲,最新措施對提高本地企業的競爭力沒有多大作用。

班加羅爾大學安貝德卡經濟學院副校長巴努穆爾蒂博士表示:“這些都是印度已經採取了的中期戰略,現在帶上了一點政治色彩。如果你真的想和中國打交道,你需要非常有競爭力。這可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搞定的。”

與莫迪政府結盟的民族主義經濟組織Swadeshi Jagran Manch一直在推動印度人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去年印度從中國購買的包括電子產品在內的商品總額接近700億美元。北京對新德里的貿易順差約爲500億美元。

swadeshi_jagran_manch_anti_china_enterprise_cover_0.jpeg

德意志銀行首席印度經濟學家考希克•達斯表示:“自力更生應該被理解爲使印度在未來幾年更具彈性,而不是用最狹隘的術語來解讀。自力更生的目標不是不惜任何代價減少進口。”

此外,隨着世界各地的企業都希望重新評估其供應鏈,並使自己的中國業務多樣化,莫迪還希望吸引投資。

新德里貿易中心主任拉姆·潘德拉指出:“雖然這一願景很好,但我們需要政策。我們需要升級實體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

自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印度一直在努力吸引投資者。但考慮到印度陳舊的土地和勞動法,許多投資者更青睞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

儘管印度正在簡化勞動法,並已下調企業稅率,以期與亞洲同行持平,但繁瑣的土地收購規則、外匯管制以及乏味的官僚作風仍是該國面臨的挑戰。

包括韓國最大鋼鐵製造商浦項制鐵在內公司,由於土地收購拖延,已放棄了在印度的投資計劃。結果,儘管身爲鐵礦石淨出口國,印度仍進口了669萬噸成品鋼材。

新德里尼赫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賈亞蒂·高什強調,光靠說話是吸引不了投資者的。她說:“經濟處於崩潰狀態。如果你是一家全球性企業,想爲供應鏈的一部分選個新地址,你就需要優秀的基礎設施。”

(來源:亞太日報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