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巨獸”還是“紙老虎”?“民改軍”艦船的優與劣

亞太日報

text

3月28日至4月8日,美國和菲律賓舉行“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演習中,一艘美軍艦船格外引人矚目,它就是服役未滿一年的“米格爾·基思”號遠征基地艦。作爲噸位僅次於美軍現役的核動力航母、目前全球最大的常規動力艦船,“米格爾·基思”號不是正規軍艦,而是“民改軍”艦船。

“民改軍”艦船,即由民用船隻直接改造或者直接採取民用標準建造的軍艦。軍艦和民用船隻,早先曾是一家。蒸汽輪船出現前,二者差距並不明顯。近現代以來,隨着科技發展和戰爭頻發,軍艦的指標要求提高,二者開始往不同方向發展,差距逐漸拉大,但功能並非完全互斥。美軍遠征基地艦,是近年發展的新艦種,該艦種以民用大型運輸船改造而成,基本構造爲雙層擴展甲板,之間以立柱支撐,上層爲飛行甲板,可搭載武裝、運輸直升機,下層爲集裝箱任務艙,可存儲掃雷艇、快艇和武器彈藥等,採用模塊化技術實現多用途平臺功能。美軍作爲軍事大國,不乏航母建造技術,也不缺經費,依舊選擇“民改軍”艦船作爲“海上巨獸”使用,可見“民改軍”艦船有其獨特優勢。

民用船隻建造技術成熟。各國民用船企要想在全球市場獲得競爭優勢,必須嘗試新興技術,保持較快的技術革新速度。軍艦要考慮作戰可靠性,一般是新技術成熟後才廣泛應用。此外,船企可以買賣除核心技術外的很多技術專利和工藝材料,有利於民船升級換代。軍艦要考慮作戰安全性和國防工業體系的獨立性,基本是獨立建造,升級換代較慢。全球能造排水量幾萬噸以上民船的船企不勝枚舉,但能獨立建造排水量幾萬噸航母的國家寥寥無幾,二者技術難度天差地別。

民用船隻生產成本低廉。大型民船可在各國自由買賣,訂單越多單船成本越低,生產線可不斷檔,薄利多銷累積利潤,從而形成訂單增加、利潤提升、技術革新、生產擴增的正向循環。軍艦訂單主要來自本國軍隊,數量少、成本高、利潤低。航母、兩棲攻擊艦等大型戰艦出於保密只能本國建造,服役期達幾十年,戰艦下水幾乎意味着生產線暫停。以美軍“米格爾·基思”號爲例,9萬噸的龐然大物造價僅爲5億多美元,而10萬噸的“福特”號航母,造價高達130億美元。

“民改軍”艦船服役週期短。據統計,各國“民改軍”艦船如果由民船直接改造,僅半年即可形成戰鬥力,即使從零建造,一年時間也綽綽有餘,戰時更會成倍壓縮時間。大型軍艦的建造需要考慮抗毀性、安全性、機動性和環境適應性,以及艦上指揮、武備、動力等各作戰分系統的有效整合,對一個國家船舶設計研發、產業工藝、材料研究生產等各方面能力要求極高,從建造到形成戰鬥力週期較長。目前全球驅逐艦和兩棲攻擊艦的建造週期約爲2年,普通航母的建造週期長達7年至10年,造一艘航母的時間足夠造出一支“民改軍”艦隊。

“民改軍”艦船使用方式靈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量民船被各國改造成登陸艦、運輸艦,輔助航母參戰,活躍於各大海戰場,發揮的作用不亞於正規軍艦。步入21世紀,對於非戰爭軍事行動和低烈度局部衝突來說,動用航母這種戰略重器顯然是大材小用,軍費花銷和官兵的戰備壓力也吃不消。“民改軍”艦船則可以搭載不同任務模塊,在熱點地區進行軍事威懾,使用靈活方便,從而騰出主力戰艦運用在關鍵戰略位置。

“民改軍”艦船雖有優點,但大量採用民船標準的優勢也成爲其劣勢,爲遂行作戰任務帶來巨大隱患。

首先是防禦力堪憂。當前,信息化條件下的海戰呈現空、天、電、網、水面、水下多維一體,民船在建造時不必考慮自身防護問題,但“民改軍”艦船走上戰場這將會是致命傷。缺乏指揮控制,無法和前方、後方構建完整信息鏈路,無法和艦艇、潛艇、航空兵等部隊有效協同;缺乏戰場感知,紅外、聲吶、雷達、光電偵察能力弱,普通的電磁攻擊就會使其成爲“瞎子”和“聾子”;缺乏防禦武備,即使裝備便攜式導彈,在面對水下潛艇、水面艦艇、空中戰機的立體攻擊時,毫無招架之力。“民改軍”艦船上戰場必須要靠護衛艦、驅逐艦,甚至航母作“保鏢”才能確保自身安全,僅能在平時沒有較大威脅的熱點地區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在戰時取得制海、制空權時作爲二線力量參戰,起到輔助保障的作用,去一線前出支援無異於自殺。去年10月,“米格爾·基思”號航行至沖繩附近海域,被海底火山碎石堵塞海水箱過濾器,喪失行動能力只得返港維修,脆弱性可見一斑。

其次是抗毀性不足。民船航行環境較爲安全,海況惡劣時可以停航規避,考慮到經濟成本,航速通常爲十幾節,使用的鋼材屈服強度一般是200兆帕至300兆帕,先天使用的材料和設計結構註定“民改軍”艦船不會有較強的抗毀性,普通導彈的破壞力在其身上會成倍放大。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時,英國“民改軍”臨時航母“大西洋運送者”號,被阿根廷空軍戰機發射的“飛魚”反艦導彈擊中,連同14架戰鬥機和10架直升機葬身海底。軍艦首要考慮的是生存,其次纔是經濟成本,航速普遍20餘節,航母普通部位的用鋼屈服強度就已達800兆帕,甲板、龍骨等關鍵位置要求更高,裝備有空中、水面、水下進攻和防禦武備,雷達、聲吶、信息指控等戰場感知設備,底艙設計防沉隔艙結構,只要沒有被命中要害部位,即使進水短時間內也不會沉沒。2000年,美軍“科爾”號導彈驅逐艦左舷被恐怖分子炸出近十米的大洞也沒有沉沒,返港維修後仍繼續服役。

“民改軍”艦船的出現並非偶然,是基於戰爭和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與應急之需,雖存在缺陷與隱患,但其成本低廉、建造週期短、使用靈活等優勢,依舊值得關注。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