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中心日前的一份調查發現,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令四分之一美國人的宗教信仰更趨強化。
在諸如傳染病流行這樣的高度不確定的時期,某些人可能確實能從宗教裏得到安慰,但我在大學裏教授的課程“文學中的傳染病”卻表明事情並非總是如此:一部分人的信仰可能會深化,但另一些人可能會拒斥乃至於徹底拋棄信仰。
基督教與黑死病
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是最著名的傳染病文學之一——其銷量在新冠爆發後據稱有所增長——書中對信仰和宗教大加嘲弄和諷刺。
《十日談》由七名青年女性及三名青年男性講述的一百個故事構成,中世紀後期佛羅倫薩爆發黑死病,這十個人在城郊隔離。有趣的是,《十日談》是最早以及最重要的一份對基督教表達拒斥的文獻,但當時天主教會及其教義在歐洲大部分地區仍保有強大的影響力。
在薄伽丘的這部中篇故事集裏,僧侶和教會權貴遭到奚落和貶低,其身上的人性缺點也暴露無遺。例如,在第一日的第四個故事裏,一名男修道院長和僧侶密謀將某個有意願的年輕女孩送進修道院——敘事者稱讚這種行爲是勇敢的、值得頌揚的,儘管它違反了當時所有的宗教和道德教義。
這個故事以及其它一些故事表明,個人信仰或教會和牧師都沒有能力救民於水火之中。相反,世俗的愛情或激情成爲了人類行爲的主要驅動力。
天主教會的組織架構和代言人以及個體化、個人化信仰的可能性,在薄伽丘的故事集裏均被拒之門外。
霍亂時期的宗教
在德國作家托馬斯·曼1912年的中篇小說名作《魂斷威尼斯》裏,教養良好的主角古斯塔夫·馮·阿申巴赫的人生因霍亂的突然爆發而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表面上看,曼的小說並未刻意觸碰宗教或信仰問題。但阿申巴赫其人與宗教原則的淵源頗深,並且篤信新教徒工作倫理裏的各種價值。對曼而言,阿申巴赫對藝術和文學的摯愛和宗教無異,因爲他的熱情已經有了苦行僧的意味,哪怕條件再不好也要每天堅持寫作。
《魂斷威尼斯》中的英國演員德克·博加德和瑞典演員伯恩·安德森 圖片來源:Sunset Boulevard/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到了霍亂肆虐的威尼斯後,阿申巴赫被波蘭男孩塔齊奧深深地吸引住了,這個男孩不僅霎時間激發了阿申巴赫的同性慾望,還令他吃下了染有霍亂病毒的草莓,而阿申巴赫最終也因此而死。
作爲阿申巴赫禁斷之愛的對象,塔齊奧始終只是愛慕的客體,從未成爲主體,我們不難將他視作藝術的人格化。阿申巴赫對塔齊奧的愛慕不無宗教色彩:自己好似在遵從“召喚者”,塔齊奧則被形容爲“天使”,作爲死亡天使的化身:“在他(指阿申巴赫)看來,那個蒼白而可愛的召喚者似乎正在對他微笑和示意;(中間略)而他也像往常一樣,跟着他神遊。”
在《魂斷威尼斯》裏,面對霍亂疫情,作爲精神體驗的宗教被藝術取代了,而世俗的愛情則成了個人信仰的替代品。
1918年大流感與個人信仰
美國作家、普利策獎得主凱瑟琳·安妮·波特1936年的短篇故事《灰白之馬,灰白騎士》則在標題上就與《聖經》有着明確的關聯。
畫作《灰白馬背上的死亡騎士》 圖片來源:Albert Pinkham Ryder/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故事的標題取自啓示錄第六章的一至八節,天啓四騎士分乘代表征服的白馬、代表戰爭的紅馬、代表瘟疫的黑馬以及代表死亡的灰白馬。
在波特的短篇故事之外,幾乎找不到以1918年大流感爲主題的文學作品。故事裏的敘述者講述了女報人米蘭達和士兵亞當的故事,以及兩人受流感病痛折磨的種種苦楚。亞當最終未能戰勝病魔,而米蘭達只是在更晚的時候才得知其死訊。
在亞當死前,米蘭達與亞當回憶起了源自兒時信仰的祈禱與讚歌。二人都說此時“它聽起來總覺得不太對勁”,言下之意是兒時的讚歌和祈禱已經不再有價值,面對亞當即將來臨的死亡,他倆藉助藍草樂( 鄉村音樂的分支,得名於Bill Monroe的樂隊Bluegrass Boys,其特點是硬而快的節奏、高而密集的合聲以及強調樂器的作用——譯註 )歌曲《灰白之馬、灰白騎士》來尋求安慰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終。
波特的故事有趣味性而無甚學術性,但英國學者簡·費舍爾卻敏銳地留意到,《灰白之馬,灰白騎士》融合了新派的文學技巧和來自黑死病的教訓。在這個故事裏,作爲安慰與解脫之來源的信仰在經過一番審視後最終被拋棄。
重思宗教?
其它以傳染病爲主題的文學作品也遵循類似的套路,高雅與通俗體裁都是如此。阿爾伯特·加繆出版於1947年的《瘟疫》被譽爲存在主義的經典之作,其中全無信仰和宗教的位置,而個人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
在史蒂芬·金1978年的鉅著《末日逼近》當中,所有在虛構的大災難“超級流感”中倖存下來的人都變得冷漠無情,超越了宗教。加布裏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裏主角的愛人費爾米娜·達薩也逐漸與自己的宗教疏遠了。
有關新冠病毒對社會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它究竟會強化信仰的紐帶還是會推進宗教機構的祛魅化,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展望一下今天的作家將會如何刻畫在2020年疫情中倖存下來的人類想必會很有意思。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