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文壇的著名隱士——J.D.塞林格的傳奇仍在續寫。2月20日,《當我成爲塞林格》作爲開幕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上映。電影由喬安娜·拉科夫發表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源於拉科夫90年代在紐約文學機構哈羅德·奧伯協會工作的真實經歷。
故事回到了1990年代的紐約,夢想在美國文壇嶄露頭角的大學女生喬安娜,被J·D·塞林格的文學經紀人瑪格麗特僱傭爲助手,瑪格麗特冷漠、嚴厲,在業內以保守和老派聞名。喬安娜的白天在豪華辦公室裏度過,夜晚和男友蜷縮在布魯克林的一間破舊公寓。
喬安娜的主要工作是處理塞林格大量書迷的郵件,衆所周知,塞林格拒絕和書迷互動,更拒絕在公開場合露面。他曾公開聲明:“我寫作只爲愉悅自己……我爲這種態度付出了代價。我以怪異、冷漠著名。但我只是在保護我自己和我的作品。”當閱讀這些來自書迷的郵件時,喬安娜不願意用格式化的回覆,而是帶着自己的感情,逐漸地,在模仿塞林格與書迷的溝通中,她彷彿在冥冥之間與他建立了聯繫,而她的生活也逐漸因此改變.......
影片主線圍繞文學少女喬安娜在出版界的升職之路展開,因此被媒體評論爲文學版“穿普拉達的女王”。在柏林電影節上映後,反響平平,目前IMDB評分爲6.6(滿分爲10分),爛番茄評分爲45%。
《當我成爲塞林格》劇照
來自《衛報》的點評十分犀利:“將《當我成爲塞林格》與《穿普拉達的女王》對比是痛苦的,因爲後者直率有趣多了。每逢矛盾與高潮,影片就試圖把焦點轉向隱蔽在後方的塞林格,這導致影片缺乏對人物的深度刻畫,只是蜻蜓點水,匆匆略過,人們既沒有記住喬安娜,也沒有記住塞林格。”
而《好萊塢報道》的評論認爲,導演試圖在電影中呈現一場有關藝術和商業的辯論,還探討了人們的私人生活與職業生活、懷舊與現代之間的問題,但過於龐大的野心和廣泛的討論話題,反而使得影片的主題雜亂不清。在1990年,幾十年來沒有出版任何作品卻廣受歡迎的塞林格對出版業來說是個奇蹟,在電影中,塞林格的故事和喬安娜似乎有些分離,以致於它們有時候看起來像兩部獨立的電影。
來自《電影評論》的報道則直率地表示:“《當我成爲塞林格》不是拍給專業的出版行業者看的,而是拍給懷揣寫作夢想的文學青年們看的。”評論中還提到,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故事顯得有些陳舊和保守,“電影的細節使年齡太小的觀衆喪失興趣,書籍對他們而言與其說是愛好,不如說是文物。”
《當我成爲塞林格》劇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評論褒貶不一,但主演陣容尚算強大:由曾出演《異形》、《阿凡達》的美國著名女星西格妮·韋弗飾演瑪格麗特,瑪格麗特·庫裏飾演文學女青年喬安娜。庫裏1994年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是美國著名演員安迪·麥克道威爾和前夫保羅·庫裏的小女兒,是好萊塢的著名“星二代”之一。在此之前,她因出演昆汀·塔倫蒂諾的《好萊塢往事》而廣受關注。
然而,在《當我成爲塞林格》中,影評人犀利的毒舌也沒有放過她:《綜藝》雜誌評論表示,庫裏看上去很希望取悅觀衆——她肩膀向後站着,雙手像個乖乖的女學生一樣緊握着,顯得幼稚,天真,膚淺。或許她本人很聰明,但特寫鏡頭卻顯示,這些聰明的想法不屬於她。
(來源:澎湃新聞)